水仙子·渡瓜洲

水仙子·渡瓜洲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

译文

小洲边的野荷,花瓣脱落,粲绿的荷叶也已委靡。风中的秋蓼不再青葱,暗红色的穗花一派凄凄。堤岸的杨柳减了翠色,只留下几乎光秃的长条细细。这一切,同渡江行人的旅愁系结在一起。古往今来,离情别恨最是难以摆脱和忘记。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注释

瓜洲:在江苏邗江县南之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隔岸相对,为著名的古渡口。

蓼:植物名,生水边,开鞭穗状小花。

南徐: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县。

西津渡:一名金陵渡,在镇江城西蒜山下的长江边。

北固:山名,在镇江市内长江岸上,为著名的古要塞与名胜地。

  长江素称天堑,横渡决无今日交通之便捷。所以古人渡江之时,无不心潮澎湃,产生各种各样不可名状的愁情。作者此时是从北岸的瓜洲渡往对岸,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该篇同同类作品渡江伊始即心绪联翩的通常作法不同,它选择表现的区段是“近岸”与“上岸”的部分。起首三句鼎足对,分写了洲渚、江滩、堤岸,虽也是由远及近,却已是渡行的结束,且所着笔描绘的,是举目所见的由植物所呈现的萧瑟秋景。这就使该曲有别于以表现大江江面为主的渡江之作,不以雄奇险豪为目的,而更多了一种冷落衰凉的旅愁情味。

  “堤柳绿减长条瘦”,是“渚莲”、“风蓼”萧索风景的延伸,也是此时距诗人最近的感受对象。作者遂以此为过渡,生发出离情别意的感慨。“今古悠悠”是从时间着笔,而继后的三处镇江地名则从空间入手,两相综合,便将别离之恨从秋景的细部拓展弥漫开来,有一种触目皆愁、挥之不去的意味。行程已经结束,而“别离情”却紧萦心头,这就写出了“渡瓜洲”的心绪。可见起首三句的景语,虽然局面不大,却有赋中见兴的效果。赵善庆所作散曲多为写景小令,而其笔下景语多近寒瘦,有孟郊、贾岛的风格。这在元散曲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种特色。

赵善庆

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县)人。《录鬼簿》说他「善卜术,任阴阳学正」。著杂剧《教女兵》、《村学堂》八种,均佚。散曲存小令二十九首。《太和正音谱》称其曲「如蓝田美玉」。

猜你喜欢

历落无町畦,猖狂蹈大方。时有蓬之心,咫尺迷所将。

隤然得悬解,元珠坠其床。嫉邪素发指,干莫难为刚。

低首奉蛾眉,奔命走欲僵。斯人故莫测,通蔽两不常。

奈何堕神州,不产文身乡。卓为獉狉杰,鹿豕相翱翔。

臃肿与鞅掌,尸祝事庚桑。一被周公服,八尺空昂藏。

()

杜鹃血泪洒京门,岭上衣冠枉断魂。滚滚长江何处是,梅花影里月黄昏。

()

一条带水永纡回,南部名都此占魁。吊古客寻鸿爪去,卖花娘抱马头来。

清时酒奏升平曲,劫后风悲瓦砾堆。听说鸡鸣山半寺,梁皇尚有舍身台。

()

断云催落日,寒雁溯西风。一樽别酒青山,去意晚来浓。

人道九年教化,好似一天时雨,未论桔槔功。芹水香名在,传诵满儿童。

束图书,装琴剑,买孤篷。今宵明月相看,千里与君同。

休管青毡旧物,须有铁冠新命,霜气凛秋空。醉笔点行色,江树向人红。

()

惠诗传驿旧,立雪想师遥。

一别此山去,清风不可招。

经窗云半掩,石塔水偏朝。

托迹今三宿,伊谁共寂寥。

()

计度升迁俛要津,卑污启事避人陈。尊官掌记知多少,冷语闲谈泄漏频。

()

诗在天地间,风清月明处。

若为深闭门,而可觅佳句。

夫君小元龙,豪气隘区宇。

青春发诗材,秀茁长膏雨。

流水与行云,吾不见滞住。

乘月涤吟毫,玉碗三危露。

超诣自透脱,悟在观剑舞。

入宫画蛾眉,胡为众女妒。

君诗亦何憾,千载一时遇。

向也诗道昌,吟声喧禁御。

应制沈香亭,龙巾曾拭唾。

今焉诗道厄,短筇策江路。

悲啸梁甫吟,侘傺离骚赋。

浮云时卷舒,睨此知出处。

此其随之义,大隐会境趣。

天地梅又春,风紧雪飞絮。

一笠灞桥驴,吟鞍且临汝。

得句从人传,传今亦传古。

要知是家传,审言以传甫。

传之而又传,衣钵传宗武。

()

郑虔官冷饭不足,杜陵高歌劝归来。古人失意有如此,嗟我不去胡为哉。

山中屋庐殊未破,门前稻秫已堪栽。扶犁有子健如犊,不信石田荒绿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