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猜你喜欢

惠诗传驿旧,立雪想师遥。

一别此山去,清风不可招。

经窗云半掩,石塔水偏朝。

托迹今三宿,伊谁共寂寥。

()

计度升迁俛要津,卑污启事避人陈。尊官掌记知多少,冷语闲谈泄漏频。

()

诗在天地间,风清月明处。

若为深闭门,而可觅佳句。

夫君小元龙,豪气隘区宇。

青春发诗材,秀茁长膏雨。

流水与行云,吾不见滞住。

乘月涤吟毫,玉碗三危露。

超诣自透脱,悟在观剑舞。

入宫画蛾眉,胡为众女妒。

君诗亦何憾,千载一时遇。

向也诗道昌,吟声喧禁御。

应制沈香亭,龙巾曾拭唾。

今焉诗道厄,短筇策江路。

悲啸梁甫吟,侘傺离骚赋。

浮云时卷舒,睨此知出处。

此其随之义,大隐会境趣。

天地梅又春,风紧雪飞絮。

一笠灞桥驴,吟鞍且临汝。

得句从人传,传今亦传古。

要知是家传,审言以传甫。

传之而又传,衣钵传宗武。

()

郑虔官冷饭不足,杜陵高歌劝归来。古人失意有如此,嗟我不去胡为哉。

山中屋庐殊未破,门前稻秫已堪栽。扶犁有子健如犊,不信石田荒绿苔。

()

虎溪清旭。瑞气生华屋。无量寿,如川福。簪缨门阀好,诗礼家声肃。真乐处,庭阶侃侃森兰玉。问迅溪边竹。色与灵椿绿。多积善,祯祥熟。皇天私有许,甲子从新读。千二百,空同不待仙人祝。

()

读书万卷空复尔,怅望千秋亦惘然。似有才人吊黄祖,不妨重赋鹦鹉篇。

()

形是幻,情是梦,寝兴视息随群动。当念元来一切无,豁然顿遣心中空。

()

谁识当年老令威,去家千载尚知归。交游散尽邻人少,只有诸峰绕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