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春情

塞鸿秋·春情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

译文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寂寞伤心,深情在燕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注释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伤情:伤感

燕足留红线:曲出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宋末妓女姚玉京后夫敬瑜,敬瑜死后,玉京守志奉养公婆。常有双燕筑巢于梁间。一日,其中一只被鸷鹰捉去,另一只孤飞悲鸣,停在玉京臂上,似要与她告别。玉京以红线系燕尾,嘱咐明年再来作伴,明年燕子果然来到,此后相伴六、七年。到玉京病死那年,燕子也飞到坟地悲鸣而死。

恼人:令人着恼。

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

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翠沼:翠绿的池塘。

一行:当即。

塞鸿秋·春情 创作背景

  作者为了描写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故写下了这首散曲,具体作年不详。

  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全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透漏出相思之情至深,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猜你喜欢

静拂藜床藉蠹书,曲肱聊与古为徒。

梦柯尚费论荣辱,讼鹿何烦竞有无。

庭下细光风泛蕙,隙中斜影日低梧。

宰墙不塓嵇胞转,宁觉人间有畏途。

()

柳街灯市好花多。尽让美琼娥。万娇千媚,的的在层波。取次梳妆,自有天然态,爱浅画双蛾。
断肠最是金闺客,空怜爱。奈伊何。洞房咫尺,无计枉朝珂。有意怜才,每遇行云处,幸时恁相过。

()

濒湖寂历辨烟村,十室看来五室存。岂有寇攘曾饮马,却疑林木为亡猿。

年华荏苒馀焦土,生计萧条半闭门。闻道将军今仗钺,可能时雨慰中原。

()

君以高标比太阿,方将试用倚无何。

肯来访我松筠里,踏遍崇冈与断坡。

()

图史聊足娱,胡为苦多营。

经旬谢宾客,春草当门生。

白发午未栉,青山时独行。

萧萧树上瓢,莫与风俱鸣。

()

西湖

问六桥何处堪夸?十里暗湖,二月韶华。浓淡峰恋,高低杨柳,远近桃花。临水临山寺塔,半村半郭人家。杯泛流霞,板撒红牙,紫陌游人,画舫娇娃。

湖山堂

八窗开水月交光,诗酒坛台,莺燕排场。歌扇摇风,梨云飘雪,粉黛生香。红袖台已更旧邦,白头民犹说新堂。花妒幽芳,人换宫妆,惟有湖山,不管兴亡。

()

玉貌盈盈翠带轻,凌波微

()

族次惊寒食,流年鬓有华。春风吹燕子,初日照梨花。

丘垄天边泪,江湖梦里家。古来词赋客,拓落但长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