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
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檀(tán)道济:刘宋时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颇有功名,威名甚重,朝廷颇疑畏之,召入朝。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将遣还镇,旋召入,下狱被杀。
万里长城:《宋书·檀道济传》载,道济被捕时,脱帽掷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谓加害镇守江防的大臣,等于毁坏万里长城。南朝据长江苟安,所以江防的重要,如同秦筑长城。此用檀语。
秣(mò)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号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苏江宁。
士女:指有识的男男女女。
白符鸠(jiū):舞曲名,出自江南。传为吴地百姓患孙皓虐政之作。檀道济被杀后,人们唱《白符鸠》,乃是谴责刘义康像孙皓一样暴虐。
宝历二年(826年)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回洛阳,途经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诗人登临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旧垒,吊古伤今,写了这首诗。
诗人见到檀道济故垒,回想檀道济被枉杀一事,顿生感慨,故首两句即以“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伤之,对檀道济的无罪被杀这一深悲极痛之事一掬同情之泪。然虽伤之,亦含赞颂景仰檀道济之意,此从将檀道济比喻为巍巍万里长城可见。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发其沉痛情感。次句“荒营野草秋”,以眼前荒凉萧条之景寄托其悲凉沉痛之思。由于诗人心头别有一层现实的凄楚哀感在,因此一登旧垒,便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数百年前遭冤被害者的愤怒的抗议声立即在耳际回响。这种历史与现实在心头的交感共鸣,不是说明诗人的历史意识特别强烈,而是说明诗人需要借助历史来抨击现实,抒发积愤,悼念友人。诗人的友人王叔文是中唐的政治家。在唐顺宗支持下,他主持永贞革新,兴利除弊,曾使“人情大悦”。后来不幸被宪宗“赐死”。诗人认为这也是自坏长城。三,四两句化用民谣入诗。据作者自注:“史云:当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檀道济的被杀,尽管宋文帝给他罗列了一大堆罪状,但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在遭冤者一边。这首民谣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对于王叔文的无罪被“枉杀”,历史也会作出公正的判别,人民的同情也在王叔文一边。借古人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而又妙在不肯说破,遂使全诗意蕴深厚,寄慨无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帷宫路绕碧池回,水殿风传翠槛开。玉女移根来太华,仙人分露出天杯。
擎将素腕寒相映,雪去轻丝暑乍回。愿比灵龟游叶上,千年长捧帝恩来。
奉和赐藕藓。明代。区大相。 帷宫路绕碧池回,水殿风传翠槛开。玉女移根来太华,仙人分露出天杯。擎将素腕寒相映,雪去轻丝暑乍回。愿比灵龟游叶上,千年长捧帝恩来。
屋后青山过雨痕,门前新水赴溪浑。风声偃稻翻平野,日脚穿云射远村。
世路多岐还委曲,长怀最苦是黄昏。家乡迢递音书杳,肠断深林蜀帝魂。
宿宣风馆和伯安王公韵。明代。郑鹏。 屋后青山过雨痕,门前新水赴溪浑。风声偃稻翻平野,日脚穿云射远村。世路多岐还委曲,长怀最苦是黄昏。家乡迢递音书杳,肠断深林蜀帝魂。
高社似东林,修行岁月深。
讲多删旧抄,斋早唤幽禽。
上国名流重,诸方学者寻。
长因对清话,山阁转松阴。
赠金陵明上人。宋代。林逋。 高社似东林,修行岁月深。讲多删旧抄,斋早唤幽禽。上国名流重,诸方学者寻。长因对清话,山阁转松阴。
孤根悬绕托岩屏,寸土得生真福庭。未敢恃才轻命数,岂将俗理诘苍冥。
溪山久处有清气,人事多争损性灵。自落天涯无挂碍,吟魂欲共远峰青。
晏坐信笔二首 其一。。陈振家。 孤根悬绕托岩屏,寸土得生真福庭。未敢恃才轻命数,岂将俗理诘苍冥。溪山久处有清气,人事多争损性灵。自落天涯无挂碍,吟魂欲共远峰青。
生来死往迭相送,尘埃野马浮生共。世人都在梦中过,那向梦中还说梦。
卢生黄粱众所嗤,人人卢生自不知。荣华富贵都在念,何当只说卢生痴。
人生出处计已审,萧然一榻只甘寝。此中炯炯自分明,不劳道士授磁枕。
王化堡。清代。李化楠。 生来死往迭相送,尘埃野马浮生共。世人都在梦中过,那向梦中还说梦。卢生黄粱众所嗤,人人卢生自不知。荣华富贵都在念,何当只说卢生痴。人生出处计已审,萧然一榻只甘寝。此中炯炯自分明,不劳道士授磁枕。
分手东华一月来,画船春水奉恩回。计程定过金陵去,新笋鲥鱼对酒杯。
寄杨少保 其一。明代。杨士奇。 分手东华一月来,画船春水奉恩回。计程定过金陵去,新笋鲥鱼对酒杯。
烈风号中林,极目尽荆棘。离离寒月秋,莽莽古原夕。
冥鸿振高翮,鹪鹩翳深迹。奈此贞固姿,苍茫更秋色。
题棘石图。唐代。王翰。 烈风号中林,极目尽荆棘。离离寒月秋,莽莽古原夕。冥鸿振高翮,鹪鹩翳深迹。奈此贞固姿,苍茫更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