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

译文

容颜苍老,白发满头,回家的计划不知何时能实现。老友新朋都已断了联系,只有你殷勤为我设宴践行。

就要告别而去,开口未歌先凄咽,细雨和凉风吹打着面颊。不要用手帕擦眼泪,就任由它洒满衣衫吧,再次相会时,便把这作为相知、想念的凭证。

注释

醉落魄:词牌名。即《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双调五十七字,仄韵。

苏州阊门:春秋末期,伍子胥始筑吴都,阊门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

佳人:指秦楼楚馆里的商女,这里指的是歌女。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时苏轼离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阊门为他设宴饯行,词人将歌妓视作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遂赋此词以为酬赠。

  词的上片先是直抒思乡之情,谓虽已“甚颜华发”,却是“故山归计”仍未决。以问句出之,见感慨更深。

  词人此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旧交新贵音书绝”。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只有这位歌妓情意恳切,输肝沥胆,是可贵的知己。这首阊门留别词中,可以看到词人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有不幸的命运,临别之际,作者自然会触动真情。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殷勤别”到“离亭欲去”,意脉相连,过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体现出双方意绪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赠别属情理之中。但与自己最爱重的知音作别,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咽”字说尽了佳人的海样情深。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觉得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意忘了冷风吹泪脸。

  结句用武则天《如意娘》诗之诗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词人用意则更进一层,劝佳人不用罗巾揾泪,任它洒满罗衫,等待再次相会时,以此作为相知贵心的见证。这既是劝慰佳人,也是自我宽解,此时洒泪相别,但愿后会有期。

  纵观苏轼的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对新法而离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归故里之情更为迫切。此词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你喜欢

乡里儿童项领成,客至从嗔不出迎。安得壮士掷天外,吾与汝曹俱眼明。

()

故苑金沟断,荒园碧草秋。南朝多帝泽,曾向此中流。

()

投老江湖作隐君,凤来龙去绝无闻。孤山梅近閒吟月,九里松深稳卧云。

书屋几番留鹤守,钓矶一半与鸥分。摛文染藻风流处,可似兰亭王右军。

()

幽贞如许。只合空山住。梦影愁痕无著处。一片潇湘烟雨。

墨云吹堕生绡。清香暗袭吟毫。移挂琴枱斜侧,夜凉伴读离骚。

()

云拖冥色上孤城,卧听空阶漏四更。何似连床听夜雨,相将疏竹助秋声。

窥人饥鼠惊还堕,伴榻残灯耿未明。言念伊人隔江水,萧萧落叶纸窗鸣。

()

春山蕨方芽,春院桐始华。

喧风荡红紫,还似幄遮。

老仙坐鹿园,净眼阅岁华。会须乘五羊,结佩凌飞霞。

()

石头城上望斜晖,览尽金陵寂寞归。

叹息青天如许大,可无一个凤凰飞。

()

君不见版筑当年胥靡徒,貌象忽与帝梦符。

卧龙抱膝吟梁哺,霸主不惮三顾庐。

又不见形模苦遭妇女笑,袖手不解世俗书。

碧山幽栖载典籍,银鱼焚弃甘林居。

出处虽云兰菊异,道则一贯无二途。

要之穷通有定分,所学岂以世俗拘。

一旦风云合际会,坐令四海如唐虞。

不用山林并容尔,胸中经济常自如。

世间余子真碌碌,得失交病言嗫嚅。

生前雅志一饱足,趋时妩媚忘远图。

夫君承平相家子,典刑自与今人殊。

青春已负老成器,白日兀坐圣贤俱。

腹笥兼收线五色,准拟补衮膺时须。

豹变要是有毛质,鹏飞九万看抟扶。

古岩风月镇长好,请著斯名鑱座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