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当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这组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西北羽书急,半夜渡湟水。上将受钺出,壮士把弓起。
天王跪推毂,四海尽雪耻。杀气入匈奴,万里地色紫。
雕戈插犀甲,铁勒封马齿。平生百战身,常拟一日死。
八咏 其二 军戎。明代。祝允明。 西北羽书急,半夜渡湟水。上将受钺出,壮士把弓起。天王跪推毂,四海尽雪耻。杀气入匈奴,万里地色紫。雕戈插犀甲,铁勒封马齿。平生百战身,常拟一日死。
与客相从谒谢公。芝田绛节拥仙翁。数枝桃杏斗香红。
醉眼斜拖春水绿,黛眉低拂远山浓。此情都在酒杯中。
浣溪沙(青田赵宰席间作)。宋代。姚述尧。 与客相从谒谢公。芝田绛节拥仙翁。数枝桃杏斗香红。醉眼斜拖春水绿,黛眉低拂远山浓。此情都在酒杯中。
帆影比鸥迟,溪上柳花风软。闲理半床茶具,任船随溪转。
一春不听雨声哗,桥峙水痕浅。梦入菰蒲深处,共湖云低展。
好事近 芦芽茁岸,杨花坠溪,舟过东淘时见此景。清代。蒋春霖。 帆影比鸥迟,溪上柳花风软。闲理半床茶具,任船随溪转。一春不听雨声哗,桥峙水痕浅。梦入菰蒲深处,共湖云低展。
千仞山头更有山,一山去后一山还。
林峦有路春回绿,仙洞无人夜启关。
岫列千屏森葆卫,石藏五色像形颜。
举头待向峡中望,见说青天近一斑。
和赵周锡制干峡中韵四首。宋代。袁说友。 千仞山头更有山,一山去后一山还。林峦有路春回绿,仙洞无人夜启关。岫列千屏森葆卫,石藏五色像形颜。举头待向峡中望,见说青天近一斑。
数点寒鸦日又西,转寒天色易凄迷。
青山半出烟涵郭,红叶乱流霜满溪。
半壁秋灯吟对影,故园夜雨梦扶犁。
山人饱听农歌卧,但愿年丰谷价低。
秋晚书怀。清代。吴学礼。 数点寒鸦日又西,转寒天色易凄迷。青山半出烟涵郭,红叶乱流霜满溪。半壁秋灯吟对影,故园夜雨梦扶犁。山人饱听农歌卧,但愿年丰谷价低。
萦纡一带本乎漫,碓碓依村自作滩。
卷却片帆舟转急,斟残斗酒雨犹寒。
从教稚子嗔归晚,只为良朋得会难。
佳景无穷吟不尽,还家携与社中看。
将还家书寄社中。宋代。陈宓。 萦纡一带本乎漫,碓碓依村自作滩。卷却片帆舟转急,斟残斗酒雨犹寒。从教稚子嗔归晚,只为良朋得会难。佳景无穷吟不尽,还家携与社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