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词

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

译文

你的牛犄角弯,我的牛尾巴短。

我们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到南垄东冈你追我赶。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只有我知。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来还睡在牛旁边。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租。

注释

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弯环:弯曲成环状。

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拈:用手指拿着。

陇(lǒng):田埂。

冈:山脊、山岭。

迟:慢。

但恐:只怕。

输租:交纳租子。

牧牛词 创作背景

  据高启自述:“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京师尝吴粳》)。贫寒的出身,清苦的阅历,让他了解了农家耕作的辛劳,了解了农民身受封建剥削的痛苦,因此当他看到放牛的牧童牧牛时,便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这首仿乐府诗,写得平实深沉,风格迥异于高启其他华赡清丽之作。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猜你喜欢

骨寒宜伴列仙臞,欲喜依刘计未疏。自昔暗中人易记,到今名下士非虚。

欲从给事论奇字,拟向中郎得异书。愿借牙签三万轴,为公一一辨蟫鱼。

()

黄金络马首,白玉作马鞭。

盘旋不肯去,墙外看秋千。

()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唐泻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

送我西凉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高谭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

屐痕侵败藓。自寻寻觅觅,岁阑心眼。霜林弄秋绚。

挟西来金气,别严妆面。乔松翠健。羡只许、寒禽高占,似宣和、画本偷传,虬影鸷姿重见。

还看。山眉愁倚,薄黛含颦,倦鬟堆怨。美人骚畹。迨迟暮,转凄艳。

尚依然绿遍,平芜如此,岂必花时堪恋。对西风,料理清吟,赋情自远。

()

万木归根冷未滋,可怜孤绝发寒枝。

心期本在冰霜后,占得隆冬未恨迟。

()

像阁缘云一水东,鹿园珍树蔽青葱。

漂残劫烬神池浪,吹去菱花讲坐风。

仙石拂衣寒起雾,层沙聚塔远凌空。

赤髭净侣移谈久,牛首青烟匝篆红。

()

祖饯都门车骑进,新诗络绎递蛮笺。执鞭父老迎南越,珥笔寅僚眷北燕。

权贵当初寒破胆,国民此后孰承肩。起官还待颁优诏,风骨棱棱已遍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