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贺铸的《愁风月

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

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

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

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

()

译文

正是风清月圆的好天良夜。

因与思念的人长年隔绝,每逢见到清风明月就产生了忧愁。

点起香,对香吟诗,用来排除心中的愁情,但心反而与香一样焦,吟声与虫鸣一样凄凉。

于是就上床睡觉,或许可以与愁苦告别,不料衣带又解不开,越急着想解开,越是解不开,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

注释

熏(xūn)麝:熏炉中的香料。

寒虫:蟋蟀。

遽(jù):速。

  有人说,中国古代抒情诗词中很少有主词,这首也是如此。读者只有根据抒情主人公的口吻、语气、举动及她身边的器物等等来推断性别,身份。这首词抒情主人公似应是一位怀人的女子。

  上片开首两句是说风清月圆,正是良辰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接下去两句却意绪陡转,“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风月好不好,其实不在于风月,而在于人的心情。心情不好,风月将处处衔愁。杜甫《春望》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玉楼春》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说得透辟。上片,作者曲笔回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怀人女子那缠绵的、难于排遣的痛苦。

  过片紧扣一个“愁”字。“熏麝”指熏炉中的香料。“寒虫”即蟋蟀。“心将”二句是说,自己的心和熏炉中的香料一样燃焦了;自己低低的吟咏跟蟋蟀的鸣叫一般凄楚。这两句中,“焦”、“切”二字下得准确、形象、老到,使得人与熏麝,人与寒虫融为一体了,人内心的焦灼不安,人内心的凄苦难耐也借二字传导而出了。

  “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以动作结情,构思巧妙,新颖。“遽”,匆忙,急之意。想念意中人而不得见,内心焦灼不安,于是想到还是上床睡觉吧,指望以此抛开痛苦烦恼。可是这也不行。想解带脱衣,反而结成了死结。生活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动作,在此却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活脱脱写出一个烦恼人的烦恼心态。“解带翻成结”一句,语浅情深,实乃天籁之声,神来之笔,不知贺铸何由得来!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曾说:“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这首《愁风月》也是结句妙绝的一例。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猜你喜欢

真人累阴德,闻之三十天。

一朝鸾鹤来,高举为神仙。

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

下有修真者,望拜何拳拳。

愿君银台上,侍帝玉案前。

当有人间问,请为天下宣。

自從混沌死,淳风日衰靡。

百王道不同,万物情多诡。

尧舜累代仁,弦歌始能治。

桀纣一旦非,宗庙自然毁。

是非既循环,兴亡亦继轨。

福至在朱门,祸来先赤子。

尝闻自天意,天意岂如此。

何为治乱间,多言历数尔。

愿天赐吾君,如天千万春。

明与日月久,恩将雨露均。

帝力何可见,物情自欣欣。

人复不言天,天亦不伤人。

天人两相忘,逍遥何有乡。

吾当饮且歌,不知义与黄。

()

王生嗜古元成癖,古今图画如山积。壁上时时烟雾飞,案头隐隐生泉石。

吾闻胜国有王蒙,丹青绰有巨然风。幽溪细路已盘曲,烟岚树木何菁葱。

此图珍秘几年所,廉者不求贪不与。知余夙有卧游情,一旦披图便相许。

奚奴捧送神飞翻,山斋赏鉴忘朝餐。焚香再拜谢君赐,照乘明珠未是恩。

()

亭前山色绕危栏,亭下波涛直浸山。

波上渔舟亭上客,相看浑在画图间。

()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

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坡。

羡君同甲心方壮,笑我无聊鬓已皤。

何日西湖寻旧赏,淡烟疏雨暗渔蓑。

()

苍岩高出太行颠,下瞰南州数点烟。海外忽来玄鹤驾,人间重见白云篇。

行藏玉雪谁相染,咳唾珠玑并可传。不向山林瞻气象,岂知台省有神仙。

()

娇鬟堆枕钗横凤,

溶溶春水杨花梦。

红烛泪阑干,

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

玉佩天涯远。

各泪试严妆,

落梅飞晓霜。

()

循吏三年借寇君,宾筵春事一番新。中山自可销千日,河朔宁须泥十旬。

()

疾眼逢春四壁空,夜来山雪破东风。未知王母千年熟,

且共刘郎一笑同。已落又开横晚翠,似无如有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宵照露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