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注释

蓑(suō)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

樽(zūn):酒杯。

扁舟:小船。

题秋江独钓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士祯早年应朋友邀请,为《秋江独钓图》而题的七绝。

参考资料:

1、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03:190-191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旬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

  再观全诗,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细细品味,这些“一”用得十分贴切又有情趣。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猜你喜欢

长安松下读书人,皂帽萧然迥出尘。暂傍香台寻胜侣,却乘秋水问归津。

诗传摩诘真如画,豪拟元龙未觉贫。犹记高楼吟啸处,十年迢递海陵春。

()

早换新衣,迟添弱线,且教同坐更阑。乍绕檐冰箸,戛碎琅玕。

今宵海样莲花漏,听儿家、数尽悲欢。燕台梦杳,似伊清瘦,可耐严寒。

双鱼昨寄平安。道夜深风雪,正直金銮。想频呵冻墨,绛蜡才干。

平明又复催趋走,只空陪、彩仗千官。口脂面药,几时宣赐,分饷孤鸾。

()

风驱雨压无浮埃,骖騿千骑东方来。

胜游公自辈王谢,净社我亦追宗雷。

岷山楼上一徙倚,如地始辟天初开。

廓然眼界三万里,山一螘垤水一杯。

世间幻妄几变灭,正自不满吾曹咍。

丈夫本愿布衣老,达士讵畏苍颜催。

君看神君岁食羊四万,处处弃骨高成堆。

西山老翁饱松麦,造物赋予何辽哉!

()

朝廷入忘返,冠盖如云屯。

贤哉贵公子,独以民社言。

西台出命书,落笔波涛翻。

东台典封驳,坐惜日月奔。

试剧得上蔡,高卧强东藩。

早岁独多麦,时雨如倾盆。

铃轩省鞭潏,幕府多壶樽。

逡巡文字乐,斥去簿领烦。

赐环行当至,坐席恐未温。

三槐日成阴,富贵属曾孙。

()

湖上清游乐有余,玉山未倒不须扶。

后堂深处无人到,尚许鸱夷托后车。

()

龙种何人为写神,空群意气绝风尘。略施羁靮愁难驭,欲辨骊黄恐失真。

十二天闲才有几,三千騋牝总无伦。蹑云追电寻常事,看取鸣鸾曲水滨。

()

我有孤舟自天地,沙头问渡苦无人。

谁家贾舶浮溟渤,脱命蛟龙亦损神。

()

钟鼎初何有,山林亦足雄。

行思绝大幕,归但醉新丰。

雁过荒寒外,灯残寂寞中。

苍颜无镜对,那觉是衰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