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出自。隋代。尹式。的。别宋常侍。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我要到汉水以东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无论是行者还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
彼此都是两鬓如秋霜的白发之人了,衰老的容颜依仗酒力才变红。
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
杜陵:长安东南的 县城。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长安。汉中在汉水东北,故名汉川东。
此诗是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汉中时写给前来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总说送行之事,提出“游人”与“客”双方以及“杜陵北”与“汉川东”两地。“游人”,诗中指宋常侍。“客”,诗人自谓。点明了离别的地点。杜陵自繁华,汉水空悠悠,这两处地名在古诗里经常出现,其符号意义远超过了地理意义。宋常侍在长安为尹式饯行,离情别绪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转而抒情。“去”者,说自己;“住”者,指宋常侍。当此分手之际,不作丈夫的壮词,也不为儿女的呢语,而是着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飘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随风而走。诗人将自己与对方比成蓬草,见出对对方的理解,同病相怜之意与羁旅飘泊之情,已尽含在这浅近而又动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着眼于年龄带来的变化。“秋鬓”,迟暮之年的白发。秋鬓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颜”,衰老的容颜。衰颜本不红,倚仗酒力而始显红润。这两句写衰老之态,抒迟暮之感,含蓄地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末两句写别后相思之意。“别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见意,意谓今日此地之别离情景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离情。诗人拟想,分手以后,自己将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听到静夜里的啼乌声、风声,而啼乌声、风声如泣如诉,又会加重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显得别有韵致,情味绵长。
这是一首早期律诗。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联,但前两联之间并后两联之间都失粘;三四句处于颔联的位置上,本该用对仗,却只是两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构成流水对。该粘而不粘,该用对仗而不用,这些都是律诗在演进过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迹象。
尹式(暂且不知~604)隋代河间(现属河北)人。博学能诗,少有令问。仁寿中,任汉王杨谅记室,王甚重之。仁寿四年(604),文帝死,杨谅起兵反对杨广失败,尹式自杀。其族人正卿、彦卿俱有俊才,名显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传,今存诗二首。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
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送僧归山。唐代。贯休。 眼青禅帔赤,气岸出尘埃。霞外终须去,人间作么来。崖香泉吐乳,坞燥烧□雷。他日终相觅,山门何处开。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
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豪。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浮丘精舍。明代。卢楠。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豪。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危磴上嶙峋,泉声静更闻。
雨添三尺水,僧卧半间云。
境胜诗难好,林深日易曛。
忘言观众妙,一缕起炉熏。
游深溪龙潭。宋代。陈纪。 危磴上嶙峋,泉声静更闻。雨添三尺水,僧卧半间云。境胜诗难好,林深日易曛。忘言观众妙,一缕起炉熏。
昆虫已是蛰藏时,猎骑纷纭绕翠微。勿谓火攻为下策,略同兵战寓危机。
仁心谁去网三面,杀气似环城四围。乾豆元来因报本,充庖岂但爱鲜肥。
围猎。元代。陈栎。 昆虫已是蛰藏时,猎骑纷纭绕翠微。勿谓火攻为下策,略同兵战寓危机。仁心谁去网三面,杀气似环城四围。乾豆元来因报本,充庖岂但爱鲜肥。
百日开名宴,崇班列上公。马鸣金騕袅,冠耀玉玲珑。
合乐咸韶奏,群羞水陆丰。林林应述职,能继古人风。
上京杂诗十首 其四。元代。周伯琦。 百日开名宴,崇班列上公。马鸣金騕袅,冠耀玉玲珑。合乐咸韶奏,群羞水陆丰。林林应述职,能继古人风。
八千里外归来客,不为探奇也打门。愿见已经过半世,相逢何幸在荒村。
只身湖海飘零久,百卷文章慷慨存。煨芋分尝坚后约,更须米汁沃灵根。
次洪稚存太史见赠韵。清代。与宏。 八千里外归来客,不为探奇也打门。愿见已经过半世,相逢何幸在荒村。只身湖海飘零久,百卷文章慷慨存。煨芋分尝坚后约,更须米汁沃灵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