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译文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仍旧幽梦不断。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我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注释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 蜀 帝 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 杜甫 《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故园:旧家园;故乡。 唐 骆宾王 《晚憩田家》诗:“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兵马:士兵和军马,借指战争,战事。 唐杜甫 《出郭》诗:“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送人归京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陈与义于南宋建立之前的作品。

  这首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同时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此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既然只是因为思念故土,而惆怅失意,当然要解除这一烦恼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乡。但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

  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诗中常出现“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一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猜你喜欢

跨驴冲晚背常山,急雨飞来瞬息间。

问讯元从禹迹洞,我家虽近却愁悭。

()

无如此地足幽栖,满眼苍青我亦迷。何处老猿来觅得,又扶筇竹过桥西。

()

野僧尘虑尽,住在最深峰。

庭树巢孤鹤,崖湫宅老龙。

瀑绡悬百尺,云幌羃千重。

静里玄机发,登楼夜击钟。

()

冰绡六尺番风起,繁英便如潮怒。细染蓉砂,轻钩设墨,活色生香无数。

绵联岁序。讶秋菊春兰,并时娇姹。艳雪蕉阴,却思摩诘画中句。

丹青驰誉不朽,夜灯槃礴顷,遥念风度。舞裥留仙,冰奁写影,消得情怀如许。

良工最苦。恨春色三分,旋成尘土。貌取娉婷,断缣堪万古。

()

鱼鼓声中白氎巾,南山笋蕨一番新。长安不是无卿相,林下平津独可人。

()

睢阳太守清源令,衮冕巍巍共一祠。节重长淮坚守日,功高灵武中兴时。

汗青不泯忠臣传,太白长悬大将旗。圣代春秋严祀典,祠臣鹄立见光仪。

()

群峰拖翠叠云坰,下有涪翁一草亭。风送鸟声来枕细,水流松影出池清。

阳春到处恰盈掬,生意满前如列星。物外呶呶闲扫却,静焚兰茝诵心经。

()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

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处处青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雪山斥候无兵马,

锦里逢迎有主人。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

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过客径须愁出入,

居人不自解东西。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

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