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张籍的《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

译文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

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

注释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万里桥:桥名,在成都城南。

爱向:爱戴归向。

成都曲 创作背景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搜韵网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猜你喜欢

老稚扶携访熟乡,驿尘满路殣相望。终朝拾穗不盈把,只有流民如麦芒。

()

尺土依然雨露匀,黄花灿灿蝶飞频。朝来不厌临窗看,也算贫家一段春。

()

莱妻魂逝不容招,敢问何方处寂寥。

老去更堪听薤露,病来久不近金蕉。

声摇夜梦蛩相吊,垢翳篝衣雨辄潮。

细读君诗重凄惋,隐侯肤骨不胜销。

()

炉火微红腊酒香,笑携诗卷坐空堂。文章自古无凭据,閒与三彭细细商。

()

外邑官同隐,宁劳短吏趋。看云情自足,爱酒逸应无。
簟席弹棋子,衣裳惹印朱。仍闻陂水近,亦拟掉菰蒲。

()

昔年誊绣对青江,倚槛回看玉一双。今日镜中惟瘦影,含情不忍向寒窗。

()

洛邑从来天地中,嵩高苍翠北邙红。

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

()

曲池照林坞,百尺悬萝阴。开轩坐垂钓,水清如我心。

小鱼易伤生,大鱼或渊沈。投竿为之恻,于此悔悟深。

名区縻好爵,都市争黄金。但恋钩饵馨,岂知忧患侵。

濯足南涧流,振衣北山岑。既羞结网罟,何必溉釜鬵。

物生免相贼,嗜欲常自禁。嘉此古人意,托之金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