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望庐山瀑布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詹锳先生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根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认为第一首五古为李白入长安以前(开元年间)所作。另有人认为第二首七绝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参考资料:

1、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29-330页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第313-316页

3、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67页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猜你喜欢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

白日何冥冥,送子黄河阳。执手无一言,仰见双雁翔。

处卑心罔怡,奋飞多中伤。抚剑两踟蹰,低头涕沾裳。

天运有销盈,志士怀刚肠。去去受景耀,离别固其常。

()

风标王谢佳子弟,气岸夷齐旧典刑。骑马纷纷尘及腹,几人爱此竹间亭。

()

濩落生涯独酒知,皇天有运我无时。后庭玉树承恩泽,铁网珊瑚未有枝。

莫讶韩凭为蛱蝶,空教楚客咏江蓠。壶中别有仙家日,又向壶中伤别离。

()

满目横流忍便归,迟留初愿恐相违。文章公已谋收局,富贵人犹羡绣衣。

沧海眼看桑树长,故山心恋药苗肥。独嗟乞米平原客,仁祖行时尚苦饥。

()

亦何累累,亦何辈辈。大者丞相尚书御史大夫章,细琐参军丞簿尉。

大笥小簏声琅琅,还想当时尽朝贵。书生白面朝典铨,夕卷黄河拥高旆。

豪奴千指坐索人,巨室高门闲过醉。一丸已堕睥睨墙,烧烛侯家方嫁妹。

楚猴虽沐冠常裂,《春秋》大义应书贼。岂有中心事主为国恩,日日雕铜分暴客。

生不足怜死不惜,阴风吹满秋灯湿。狼籍头颅杂土飞,独余废印高屋脊。

()

明时虽释褐,束带尚青袍。稍便趋迎少,兼无簿领劳。

署连宫树密,坐对苑云高。自笑清华署,朝朝濡腐毫。

()

露迥迥地趁不去,时复深村荒草行。

一色皮毛都换了,荷担须是者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