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或要求 ( 学校一般是60 分) ,谓之 “及格”。
此意为什么称作 “及格”呢? “及”为何义、“格”为何义呢?
“及”,意为达到、够得上。“及”的篆文形体为 ,像手抓人的衣服,抓到了便是 “及”,因此有 “到”义 ( 也具有连词 “和”义) 。《说文·又部》: “及,逮也。”段注: “辵部,‘逮,及也。’及前人也。”谓跟上前面的人了,引申为到达、达到。
“格”,本义为木长貌 ( 详 “格格不入”条) , 《说文·木部》“格”段注: “长木言木之美,木长言长之美。”意谓树木长而美者即谓 “格”,凡与 “格”相符合者即达到了标准,可谓之 “格”。因此“格”引申为标准、规格、法式。“及格”便是合乎标准,达到了要求。
《后汉书·傅燮 ( xiè) 传》: “朝廷重其方格。”李贤注: “格,犹标准也。”
“格”犹标准,所以,“格外”就是超出标准、规格之外,其义便是 “特别”; “格式”,便是一定的规格样式; “格律”,便是符合平仄的规律; “格局”,便是形成一定规格的局面; “格调”,便是有一定标准的品格、风范; “格言”,便是有准则、有教育意义的言语,等等。这些皆源于 “格”犹 “标准”之义而来。
至若 “格斗”、“格杀”之义,则另当别论 ( 详该条) 。而 “格格”则为满语,是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意为小姐 ( 汉族皇帝的 女儿则称公主) 。当然 “格”字连用还有其他许多义项,如 “扞格”、“耿耿”、“这个”( 方言) 及用于象声词 ( 如 “格格地笑了”) ,等等,兹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