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 · 九日

大有 · 九日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攲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
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大有:周美成创调。小石调,调见《片玉集》。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采花篱下:用陶淵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卫郎:及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砧杵(zhēnchǔ):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强整帽檐攲侧」句:用孟万年龙山落帽事。欹(qī),倾斜。 莼鲈(chúnlú):鲈鱼与莼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鲈莼」为思乡之典。 霜前雁后:杜子美诗:「故国霜前白雁来。」

此词为重九悲秋之作。上片写重九前夕之悲感。在高台前驰马游乐,在竹篱下采菊酿酒,随着岁月的流转,又是一个登高观览的重九。“帘栊”四句辞意顿折,以“昨夜听风雨”之突变逆起波澜,写词人重九之登临、戏马、采花的设想落空,“一片”、“十分”两重跌宕,显现出词人身心愁苦交加。 下片写重九登临之冷落。“红萸佩”二句写词人佩带着茱萸草,空自对着美酒而无情无绪,正是心愁不欲饮酒,饮酒亦不能驱除悲愁,因而“空对”无聊已极。“砧杵动”以声传情,不言秋寒催促妇女捣衣,却反言妇女捣衣催动了微寒,传达出词人对砧杵声声似带着震撼人心的寒意,暗暗侵袭罗袖的一种主观感受,曲写出词人内心的悲凄。“强整帽檐”四句追忆往昔羁旅天涯,细致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故乡魂牵梦绕的亲情,感叹雁归于“霜前”,人却归于“雁后”,即感叹羁旅天涯,身不由己的苦楚和今日归来甚迟的遗憾,以至归来便过了一个不尽如人意的重九佳节。查礼赞此词“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以与稼轩比肩。”

潘希白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存词1首。

猜你喜欢

百丈庚寅上峡时,至今犹健岂前期。

家人暗换吾何叹,镜里翁衰复是谁?

()

河津传五漏,雾雨入千家。

白日鸣饥鼠,深更歇怒蛙。

境空悉稍进,诗短意能加。

客路多风雨,兴忧斗柄斜。

()

悠悠江影雁南飞,黄菊飘香蝶满枝。斜日西风彭泽酒,殊方异国杜陵诗。

烟峦惨澹山林暮,霜叶潇疏草木悲。醉后不思时节异,半欹乌帽任风吹。

()

十年长契阔,万里各分飞。

歧路风烟杳,江湖消息稀。

加餐俱努力,访旧各沾衣。

春草无劳绿,王孙自不归。

()

疏影倚春寒。闲飐屏风玉漏残。漫拟小红桃杏色,谁看。

强学时妆转觉难。

香雪海漫漫。归去江南认故山。只恐他时还忆着,前欢。

酒污罗裙泪有斑。

()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

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

老去深悲宠辱惊,归来胸次渺寰瀛。

登山临水随宜坐,问柳寻花信意行。

境胜已勾诗兴动,身閒还引道心生。

亲知满眼如君少,何不时来共一觥。

()

东风微雨过园亭,国色朝酣近玉瓶。衔去只须防白鹿,开时还似缀红翎。

春融几处繁华地,香逐谁家缥缈軿。闻道洛阳花更好,满城如锦照青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