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山

下方山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
方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东岸。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传即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通淮水处。六朝时,方山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离别送行的重要渡口。谢灵运有《邻里相送方山诗》,李善注引《丹阳郡图经》曰:「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 诗人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侵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概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 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在何逊前后,如《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张华《杂诗三首》其一:「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刘孝绰《古意送沈宏》诗:「空使兰膏夜,炯炯对繁霜。」都是如此。用「苦雾」者,如鲍照《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严风极冷,苦雾添寒。」梁元帝萧绎《骢马驱》诗:「朔方寒气重,胡关饶苦雾。」杨素《出塞二首》其二:「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亦莫不如此。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緻入微,有声有色。「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近乡情更怯,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顷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更增添了一层合谐的形式美。陆时雍说:「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诗镜总论》)陈祚明亦曰:「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生乎骈丽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状景必幽,吐情能尽。」(《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六》)移二家之说评此诗,殆相去不远。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猜你喜欢

长夏最清处,广庭深坐时。萤明草际火,蛛挂月中丝。

露响微闻竹,风多恰近池。更看小儿女,散发绕廊嬉。

()

停云待雨,漠漠春无主。昨日思量今日误,鱼浪赚人良苦。

愁来无绪无端,有谁妙解连环。些子东风残梦,如何尔许萦牵。

()

东林有修竹,茂密成幽林。声寒嶰谷雨,色暗湘江阴。

劲节金石操,虚中天地心。故兹耿介士,托交良独深。

愿言慎终始,永与同冲襟。

()

郁郁我所思,所思在泰山。黄尘浩无际,碧海何漫漫。

金鸦夜中出,照耀青云端。我欲乘飙轮,因之扣云关。

飞霞以为佩,明月以为环。侧身望阊阖,天语咫尺间。

怀哉隔远道,铁锁何由攀。

()

沧江括地维,瀛海包天根。赭山驾长虹,校与他山尊。

秦王昔驱石,一一皆东奔。鞭此不为动,骨立余殷痕。

祇今数千年,独喜岿然存。潮汐靡不由,终古相吐吞。

伊余董蔬导,出入宜穷源。拿舟涉洪波,周历惊心魂。

幸使井里安,夷险非所论。努力凌绝顶,列宿高可扪。

大江自西来,潮势互飞翻。坡陀触潆洄,水石声相喧。

于兹悟治理,扼要先蛟门。登顿跨龙脊,不觉烟岚昏。

()

苍松寒雪迥无尘,法雨如膏万树春。若问玉壶清绝处,青天空碧照璘珣。

()

烂漫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丝垂。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

()

木筏随流铁舰狂,横斜上下水中央。谁怜夷夏周旋地,便是炎黄汨落乡。

稼穑全非奸富夥,金银渐尽达官昌。寻常玉帛干戈际,寇至雍容说礼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