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山

下方山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
方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东岸。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传即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通淮水处。六朝时,方山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离别送行的重要渡口。谢灵运有《邻里相送方山诗》,李善注引《丹阳郡图经》曰:「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 诗人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侵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概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 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在何逊前后,如《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张华《杂诗三首》其一:「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刘孝绰《古意送沈宏》诗:「空使兰膏夜,炯炯对繁霜。」都是如此。用「苦雾」者,如鲍照《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严风极冷,苦雾添寒。」梁元帝萧绎《骢马驱》诗:「朔方寒气重,胡关饶苦雾。」杨素《出塞二首》其二:「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亦莫不如此。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緻入微,有声有色。「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近乡情更怯,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顷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更增添了一层合谐的形式美。陆时雍说:「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诗镜总论》)陈祚明亦曰:「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生乎骈丽之时,摆脱填缀之习;清机自引,天怀独流,状景必幽,吐情能尽。」(《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六》)移二家之说评此诗,殆相去不远。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猜你喜欢

莫听滩前涨水声,少迟樽酒话平生。堪嘉祁老初辞位,却笑樊须欲问耕。

落日望君三舍远,西风惠我一襟清。江流自在悠哉兴,得得回船十里行。

()

何人不爱琴,难听是真声。

急雨蓬中过,流泉石底鸣。

忧时身欲瘦,历处梦犹惊。

拟续昌黎操,冷冷写此情。

()

两浙寻山遍,依稀三十秋。

征尘添老色,藜杖赋归休。

落叶随杯渡,残虹带夕收。

不知从此去,能寄短书不。

()

籍田旷典萃鹓斑,萧寺孤臣抱膝眠。戆骨自嗟还自艾,梦魂空绕御炉烟。

()

内有五行相制,包含一粒红铅。相生相杀自天然。此药殊无贵贱。
会向我家园里,栽培一亩天田。中男小女共相连。种得黄芽满院。

()

满放天瓢浩荡春,一年饭碗尽吾民。如今万事无高眼,国虑天心到几人。

()

江岸梅花正白,船头细雨斜飞。行客三冬北去,将军一棹南归。

()

君今望湖楼上眠,楼前已系过湖船。明朝我始探湖出,登楼望湖心惘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