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处仁帖

朱处仁帖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
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朱处仁:清包世臣考为东晋朱焘。《晋书》卷八穆帝纪、《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皆作“朱焘”,《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作“朱寿”。考诸史乘,朱焘曾为庾翼安西司马,南蛮校尉,后受桓温节制,为龙骧将军。东晋西线战事,多有参与。王羲之三十二岁时曾在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职数年,与朱处仁相识。“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王羲之与朱处仁联系中断。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旧谊,写下了“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这段话。 信遂不取答:信已送往没有得到回信答复。信,使者;遂,行、往。《广雅·释诂一》:“遂,往也。”取,取得、得到。古今常误将其中“书信”二字上下连读。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法帖刊误》曾作辩证:“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尝昔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书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若今之所谓书信也。”而所谓“书信”,在宋代乃多指随书的书仪礼物,并不作书讯讲。王力《古代汉语》言“信”之义:“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 今因足下答其书:现在借着给你的回信附寄给他。因,依、凭借。

《朱处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通尺牍。草书,3行,26字。《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帖目。《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收刻。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朋友朱处仁的下落,由于多年未能与他联系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抚转交给朱处仁的书信。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定有清明日,晨昏恨久违。母应思子切,天似厌人归。

风雨随征盖,泥涂涴客衣。家贫连下第,乡梦逐云飞。

()

乍晴寒木里,风候近深秋。出户渺然望,长江迥欲愁。

墟烟遥吠犬,村响晚归牛。白首狂歌客,离居念旧游。

()

分手难言别,寸心争忍离。与君独不见,令我长相思。

落月忆眉宇,停云想鬓丝。计程骖驻后,转盼雁来时。

眠食欣增胜,平安可告知。得闲聊罢绣,消暑但凭诗。

处世求安拙,言情尽占痴。芜函将意寄,烟树绿低垂。

()

愁心一倍长离忧,红树青山水急流。门外晚晴秋色老,不堪吟倚夕阳楼。

()

遗经独抱卧溪山,屡挫文场意自闲。晚岁一官分虎竹,边城万姓迓熊轓。

时清何惮封疆僻,材骏谁云展布艰。浙上师模惭契旧,频行宁忍赠言悭。

()

暮倚高楼因候客,雨来如注复如丝。试看春日洪州道,可是山阴夜雪时。

()

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

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

()

积土山头偶一过,薰风生处绿阴多。尘中忽见湘南景,欲解朝衣挂薜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