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处仁帖

朱处仁帖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
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朱处仁:清包世臣考为东晋朱焘。《晋书》卷八穆帝纪、《资治通鉴》、《建康实录》皆作“朱焘”,《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作“朱寿”。考诸史乘,朱焘曾为庾翼安西司马,南蛮校尉,后受桓温节制,为龙骧将军。东晋西线战事,多有参与。王羲之三十二岁时曾在庾亮武昌征西府任职数年,与朱处仁相识。“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王羲之与朱处仁联系中断。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其下落,念及旧谊,写下了“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这段话。 信遂不取答:信已送往没有得到回信答复。信,使者;遂,行、往。《广雅·释诂一》:“遂,往也。”取,取得、得到。古今常误将其中“书信”二字上下连读。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法帖刊误》曾作辩证:“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尝昔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书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若今之所谓书信也。”而所谓“书信”,在宋代乃多指随书的书仪礼物,并不作书讯讲。王力《古代汉语》言“信”之义:“不但上古的‘信’字不当信讲,连中古的‘信’字也不当‘书信’讲。” 今因足下答其书:现在借着给你的回信附寄给他。因,依、凭借。

《朱处仁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通尺牍。草书,3行,26字。《右军书记》著录帖文,《宣和书谱》著录帖目。《淳化阁帖》、《大观帖》、《二王帖》收刻。王羲之在与周抚通信时偶然得知朋友朱处仁的下落,由于多年未能与他联系上,王羲之在信中希望周抚转交给朱处仁的书信。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猜你喜欢

势凌风力斗清严,彻骨尤非老病堪。

冻蠡夜回千首北,寒梅朝放一枝南。

扁舟底事方行役,贩履何人正立谈。

江上别来劳梦寐,相宽犹喜见诗三。

()

㔨勒少雄桀,倚啸上东门。尔时正穷贱,猛志凌中原。

杯酒较帝王,意气何轩轩。却笑王夷甫,白首工清言。

劝人着柘黄,龊龊不足论。

()

藻涧蟾光动,松风蟹眼鸣。浓熏沈麝入金瓶。泻出温温一盏、涤烦膺。

爽继云龙饼,香无芝术名。主人襟韵有余清。不向今宵忘了、淡交情。

()

隐圃甚萧条,驱车岂惮劳。

境从前代胜,冈封远山高。

林晓猿抽臂,池秋鹤浴毛。

兴来频就醉,奇句仆离骚。

()

汉家名臣杨德祖,四代五公享茅土。父兄子弟绾银黄,
跃马鸣珂朝建章。火浣单衣绣方领,茱萸锦带玉盘囊。
宾客填街复满坐,片言出口生辉光。世人逐势争奔走,
沥胆隳肝惟恐后。当时一顾生青云,自谓生死长随君。
一朝谢病还乡里,穷巷苍茫绝知己。秋风落叶闭重门,
昨日论交竟谁是。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下为邻。
鲁连所以蹈沧海,古往今来称达人。

()

楚王手自格猛兽,七泽三江为苑囿。

城门夜开待猎归,万炬照空如白昼。

乐声前後震百里,树树栖乌尽惊起。

宫中美人谓将旦,发泽口脂费千万。

乐声早暮少断时,莫怪栖乌无稳枝。

()

穷士病且饥,古今同一流。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判司诚卑官,未免尘甑忧。

穷山更瘅暑,惫卧不举头。

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

晨朝墨云作,疾雷破山丘。

排檐忽飞溜,蛙蝈鸣相酬。

朱冠领热属,横溃输一筹。

新凉苏肺气,踏湿登城楼。

好邀云雨仙,长袖按梁州。

吹水添瓶罍,净洗千斛愁。

何从有此段,冰厅冷如秋,

但觉诗思生,爽气入银钩。

章成竟何用,知能救穷不?

汤子亦旅食,回望家还羞。

倡予敢不和,共作商声讴

()

葵藿心常切,移居近日华。门窥狭斜道,春傍上林花。

守拙家四壁,多方书五车。清谈留客处,寒竹净交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