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 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 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 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圭积则生自肉之兽, 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 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 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 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己之美,而生盗跖、庄乔之邪。故有大路龙 旌,羽盖垂,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纟 易罗纨,必有菅ハ此,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 矣。夫虾蟆为鹑,水虿为?19?20,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夫胡人见? 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故不通于物者,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 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 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 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 ”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著,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扌登溺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 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 通于论者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 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广厦阔屋,连闼通房,人之 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 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 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猿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栗。形 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乃至天地之所 覆载,日月之所昭讠忌,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故愚者有所修, 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 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 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 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戾。
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 无不贱也。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 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此代为常者也。譬若舟、车、、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贤” 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 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 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 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丸于地, 员者走泽,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风之遇箫,忽然感之,各 以清浊应矣。夫猿得茂木,不舍而穴,犭亘犭各得垂防,弗去而缘。物莫避 其所利,而就其所害。是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诸侯之境,车 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也,皆守 其职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不足 者,非无货也,民躁而费多也。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 非所为也,其所守也。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 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 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原人之性,芜不得清明者,物或果之也。羌、 氐、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是,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 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 上则浮,势有所支也。夫素之质白,染之以涅则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 水欲清,沙石氵岁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夫乘舟而惑 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夫性,亦人之斗极也。有以自见也,则不失物之 情;无以自见,则动而惑营。譬若陇西之游,愈躁愈沉。孔子谓颜回曰:“吾服 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 也。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 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玺之抑埴,正与之 正,倾与之倾。故尧之举舜也,决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断之于耳而已矣。 为是释术数而任耳目,其乱必甚矣。
夫耳目之可以断也,反情性也;听失于诽誉,而目淫于采色,而欲得事正, 则难矣。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 然也。是故贵虚。故水激则波兴,气乱则智昏;智昏不可以为政,波水不可以为 平。故圣王执一而勿失,万物之情既矣,四夷九州服矣。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 下,圣人托于无适,故民命系矣。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见不过十里,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乐弗能给也。无天下之委财,而欲遍瞻 万民,利不能足也。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 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 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故厘负羁之壶餐,愈于晋 献公之垂棘;赵宣孟之束脯,贤于智伯之大钟。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 怀远。故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其于养, 一也。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三苗ヮ 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赞刂<髟前>,其于服,一也。帝颛顼之法,妇人 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今之国都,男女切,肩摩于道,其于俗,一 也。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 严其上。夫鸟飞成行,兽处成群,有孰教之!故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 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 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胡、貉、 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楚庄王裾衣博袍, 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晋文君大布之衣,<爿羊>羊之裘,韦以带剑,威立于海 内。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
是故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进,虽之夷 狄徒倮之国,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礼者,实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忄并以见容。礼不过实,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 也。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及也,而以伪辅情也。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 性也。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纟衰之服,悲哀抱于情, 葬称于养,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适,诽誉无所由 生。古者非不知繁升降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 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陈钟鼓,盛管箫,扬干戚,奋羽旄, 以为费财乱政,制乐足以合欢宣意而已,喜不羡于音。非不能竭国麋民,虚府殚 财,含珠鳞施,纶组节束,追送死也,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 足以收敛盖藏而已。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 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侈俭之适者也。
乱国则不然,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优以淫,崇死以害生, 久丧以招行,是以风俗浊于世,而诽誉萌于朝。是故圣人废而不用也。义者,循 理而行宜也;礼者,体情制文者也。义者宜也,礼者体也。昔有扈氏为义而亡, 知义而不知宜也;鲁治礼而削,知礼而不知体也。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礼中 ニ,葬成亩,其乐咸池、承云、九韶,其服尚黄;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葬< 爿啬>置た,其乐夏龠、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礼, 其社 用石,祀门,葬树松,其乐大、晨露,其服尚白;周人之礼,其社用栗,祀灶, 葬树柏,其乐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礼乐相诡,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 亲疏之恩,上下之伦。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柱而调瑟也。故 明主制礼义而为衣,分节行而为带。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 行步,不务于奇丽之容,隅眦之削;带足以结纽收衽,束牢连固,不亟于为文句 疏短之奚。故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 自见而已;所谓聪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所谓达者,非谓知彼也,自知而 已。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矣。道之得也,以视则明,以听则聪,以言 则公,以行则从。故圣人裁财制物也,犹工匠之斫削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 曲得其宜而不折伤。拙工则不然,大则塞而不入,小则窕而不周。动于心,枝于 手,而愈丑。夫圣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离之散之;已淫已失,复揆以一; 既出其根,复归其门;已雕已琢,还反于朴。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其转入 玄冥,其散应无形。礼仪节行,又何以穷至治之本哉?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 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此未可与言术也。
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 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衤匀ㄚ,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 后,则壤土草蓟而已。夫有孰贵之!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 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武王伐纣, 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为三所之丧始。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 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今之修干戚而笑插,知三 年非一日,是从牛非马,以徵笑羽也。以此应化,无以异于弹一弦而会棘下。夫 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不可以百发,一衣不 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迁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 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 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 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为也;圣 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辩士之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淳均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之巧可贵也。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 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今欲学其道,不得其养气处神, 而放其一吐一吸,时诎时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五帝三王,轻天下,细 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 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故 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朴至大者无 形状,道至妙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故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 闳者,不可与论至。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扁鹊以治 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亻垂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夫禀道 以通物者,无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 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伐便冉豫章而剖梨 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遂,所用万方,然一木之朴也。故百家之言, 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譬若丝、竹、金、石之会乐同也,其曲家异而不失于 体;伯乐、韩风、秦牙、管青,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 其得民心均也。故汤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礼,桀、纣之所以亡 , 而 汤、武之所以为治。
故剞劂销锯陈,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炉橐垂坊设,非巧冶不能以治金。屠 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则?游乎 众虚之间。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瑟无弦,虽师文不 能以成曲;徒弦,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若夫工匠之为 连钅几、运开,阴闭、眩错,入于冥冥之眇,神调之极,游乎心手众虚之间,而 莫与物为际者,父不能以教子。瞽师之放意相物,写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 能以喻弟。今夫为平者准也,为直者绳也。若夫不在于绳准之中,可以平直者, 此不共之术也。故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此同音之相应也。其于五音无所比, 而二十五弦皆应,此不传之道也。故萧条者,形之君;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 非人。由此观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 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 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 无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于此而非于彼,非于此而是于彼者,此之谓一是一非 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 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 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矣。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 跌衽宫壁,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平 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韩子闻之曰:“臣失礼而弗诛,是纵过也。有 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故宾有见人于宓子者,宾出,宓子曰:“子之宾独有 三过。望我而笑,是扌蹇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故宾之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视之异也。故趣舍合,即言 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亲母为其子治扌乞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 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从城 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豕,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员,于杯则隋,面形不变其故, 有所员、有所隋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 者乎?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常欲在于虚,则有不能为 虚矣。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慕而不能致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 而与毂致千里,转无穷之原也。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 一曲而辟,然忽不得,复迷惑也。故终身隶于人,辟若亻见之见风也,无须臾之 间定矣。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
治世之体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 相干。故伊尹之兴土功也,修胫者使之跖,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准,伛 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 而悖,失处而贱,得势而贵。圣人总而用之,其数一也。夫先知远见,达视千里, 人才之隆也,而治世不以责于民;博闻强志,口辩辞给,人智之美也,而明主不 以求于下;敖世轻物,不污于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民化;神机阴闭, 剞劂无迹,人巧之妙也,而治世不以为民业。故苌弘、师旷,先知祸福,言无遗 策,而不可与众同职也;公孙龙折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不可与众同道也。 北人无择非舜而自投清泠之渊,不可以为世仪。鲁般、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 日不集,而不可使为工也。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 为国俗。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 弗任,而求之乎浣准。何则?人才不可专用,而度量可世传也。故国治可与愚守 也,而军制可与权用也。夫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 配,则终身不家矣。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夫骐骥千 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由是观之,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 也。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民困于三 责,则饰智而诈上,犯邪而干免。故虽峭法严刑,不能禁其奸。何者?力不足也。 故谚曰:“鸟穷则蜀,兽穷则{角牛},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驰骛千里,不能易其处。 趋舍礼俗,犹室宅之居也,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为之理,不能 定其处。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汤、武之累行积善,可及也; 其遭桀、纣之世,天授也。今有汤、武之意,而无桀、纣之时,而欲成霸王之业, 亦不几矣。昔武王执戈秉钺以伐纣胜殷,笏杖殳以临朝。武王既没,殷民叛之。 周公践东宫,履乘石,摄天子之位,负而朝诸侯,放蔡叔,诛管叔,克殷残商, 祀文王于明堂,七年而致政成王。夫武王先武而后文,非意变也,以应时也;周 公放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昔齐 桓公合诸侯以乘车,退诛于国以斧钺;晋文公合诸侯以革车,退行于国以礼义。 桓公前柔而后刚,文公前刚而后柔。然而令行乎天下,权制诸侯钧者,审于势之 变也。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为天下显武。使 遇商鞅、申不害,刑及三族,又况身乎!
世多称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与同者,而弗知贵也。非才下也,时弗宜也。 故六骐骥、四是,以济江河,不若木便者,处世然也。是故立功之人,简 于行而谨于时。今世俗之人,以功成为贤,以胜患为智,以遭难为愚,以死为戆。 吾以为各致其所极而已。王子比干,非不知箕子被发佯狂以免其身也,然而乐直 行尽忠以死节,故不为也。伯夷、叔齐,非不能受禄任官以致其功也,然而乐离 世伉行以绝众,故不务也。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 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豫让、要离,非不知乐家室、安妻子以偷生也,然而乐 推诚行,必以死主,故不留也。今从箕子视比干,则愚矣;从比干视箕子,则卑 矣;从管、晏视伯夷,则戆矣;从伯夷视管、晏,则贪矣。趋舍相非,嗜欲相反, 而各乐其务,将谁使正子?曾子曰:“击舟水中,鸟闻之而高翔,鱼闻之而渊藏。 ”故所趋各异,而皆得所便。故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 鹈胡饮水数斗而不足,鳝鲔入口若露而死。智伯有三晋而欲不澹,林类、荣启期, 衣若县衰而意不慊。由此观之,则趣行各异,何以相非也!
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 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若以圣人为之中,则兼覆而 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夫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 而得宿焉。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庶,谓之成人。 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 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则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 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 为亻危辩,久稽而不诀,无益于治。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 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 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 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 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故孔丘、曾参无所施其善;孟贲、 成荆,无所行其威。
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 生之具。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牿服马牛以为牢。滑乱万民,以清为浊,性 命飞扬,皆乱以营。贞信漫澜,人失其情性。于是乃有翡翠犀象、黼黻文章以乱 其目;刍豢黍粱、荆吴芬馨以监其口;钟鼓管箫、丝竹金石以淫其耳;趋舍行 义、礼节谤议以营其心。于是百姓糜沸豪乱,暮行逐利,烦浇浅,法与义相非, 行与利相反。虽十管仲,弗能治也。且富人则车舆衣纂锦,马饰傅旄象,帷幕茵 席,绮绣绦组,青黄相错,不可为象。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 支暑热;冬则羊裘解扎,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故其为编户齐民无以异,然贫 富之相去也,犹人君与仆虏,不足以论之。夫乘奇技、伪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 间;守正修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饥寒之患。而欲民之去末反本,由是发其原而 壅其流也。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 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能不犯法干诛者,古今未闻也。故仕鄙在时 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夫败军之卒,勇武遁逃,将不能止也;胜军之陈,怯 者死行,惧不能走也。故江河决,沉一乡,父子兄弟相遗而走,争升陵阪,上高 丘,轻足先升,不能相顾也。世乐志平,见邻国之人溺,尚犹哀之,又况亲戚乎! 故身安则恩及邻国,志为之灭;身危则忘亲戚,而人不能解也。游者不能拯溺, 手足有所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体有所痛也。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 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 鱼,所有余也。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秦王之时,或人菹子,利不足也; 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故世治则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 子为奸,而法弗能禁也。
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是故仁 義立而道德遷矣,禮樂飾則純樸散矣,是非形則百姓眩矣,珠玉尊則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禮者,所以别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 友之際也。今世之為禮者,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 生怨,則失禮義之本也。故構而多責。夫水積則生相食之魚,圭積則生自肉之獸, 禮義飾則生僞匿之本。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 蒙不知東西,貌不羨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緻暖而無文,其兵戈铢而無刃, 其歌樂而無轉,其哭哀而無聲。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無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親戚不相毀譽,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禮義之生,貨财之貴,而詐僞萌興,非譽相 紛,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參、孝己之美,而生盜跖、莊喬之邪。故有大路龍 旌,羽蓋垂,結驷連騎,則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備之奸;有詭文繁繡,弱纟 易羅纨,必有菅ハ此,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 矣。夫蝦蟆為鹑,水虿為?19?20,皆生非其類,唯聖人知其化。夫胡人見? 不知其可以為布也;越人見毳,不知其可以為旃也。故不通于物者,難與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 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 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其後,齊日以大,至于霸,二 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堅冰至。 ”聖人之見終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著,炮烙生乎熱鬥。子路扌登溺而受牛謝。 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于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魯國不 複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 通于論者也。
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齊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 為也。矜僞以惑世,伉行以違衆,聖人不以為民俗。廣廈闊屋,連闼通房,人之 所安也;鳥入之而憂。高山險阻,深林叢薄,虎豹之所樂也;人入之而畏。川谷 通原,積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鹹池、承雲,九韶、六英,人之 所樂也;鳥獸聞之而驚。深溪峭岸,峻木尋枝,猿之所樂也;人上之而栗。形 殊性詭,所以為樂者,乃所以為哀;所以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乃至天地之所 覆載,日月之所昭讠忌,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宜,為其能。故愚者有所修, 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 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弩,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 施之于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夫明鏡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 箪;犧牛粹毛,宜于廟牲,其于以緻雨,不若黑戾。
由此觀之,物無貴賤。因其所貴而貴之,物無不貴也;因其所賤而賤之,物 無不賤也。夫玉璞不厭厚,角<角喬>不厭薄,漆不厭黑,粉不厭白。此四者相反 也,所急則均,其用一也。今之裘與蓑,孰急?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禦, 此代為常者也。譬若舟、車、、肆、窮廬,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賢” 者,言不緻魚于木,沉鳥于淵。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 空,後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 陸處者農。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澤臯織網,陵阪耕田, 得以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是故離叛者寡,而聽從者衆。譬若播棋丸于地, 員者走澤,方者處高,各從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風之遇箫,忽然感之,各 以清濁應矣。夫猿得茂木,不舍而穴,犭亘犭各得垂防,弗去而緣。物莫避 其所利,而就其所害。是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迹不接諸侯之境,車 軌不結千裡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存國若有餘。虛者,非無人也,皆守 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餘者,非多财也,欲節事寡也;不足 者,非無貨也,民躁而費多也。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誅, 非所為也,其所守也。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 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 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原人之性,蕪不得清明者,物或果之也。羌、 氐、翟,嬰兒生皆同聲,及其長也,雖重象狄是,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嬰兒,生而徙國,則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觀之,衣服禮俗者,非人之性也, 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殘以為牒,束而投之水則沉,失其體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 上則浮,勢有所支也。夫素之質白,染之以涅則黑;缣之性黃,染之以丹則赤。 人之性無邪,久湛于俗則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 水欲清,沙石氵歲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聖人能遺物而反己。夫乘舟而惑 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夫性,亦人之鬥極也。有以自見也,則不失物之 情;無以自見,則動而惑營。譬若隴西之遊,愈躁愈沉。孔子謂顔回曰:“吾服 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雖然,汝雖忘乎吾,猶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 也。夫縱欲而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身則危,以治國則亂,以入軍則破。是故 不聞道者,無以反性。故古之聖王,能得諸己,故令行禁止,名傳後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将舉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玺之抑埴,正與之 正,傾與之傾。故堯之舉舜也,決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斷之于耳而已矣。 為是釋術數而任耳目,其亂必甚矣。
夫耳目之可以斷也,反情性也;聽失于诽譽,而目淫于采色,而欲得事正, 則難矣。夫載哀者聞歌聲而泣,載樂者見哭者而笑。哀可樂者,笑可哀者,載使 然也。是故貴虛。故水激則波興,氣亂則智昏;智昏不可以為政,波水不可以為 平。故聖王執一而勿失,萬物之情既矣,四夷九州服矣。夫一者至貴,無适于天 下,聖人托于無适,故民命系矣。為仁者必以哀樂論之,為義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見不過十裡,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樂弗能給也。無天下之委财,而欲遍瞻 萬民,利不能足也。且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發于口,涕之出于目, 此皆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強哭 者雖病不哀。強親者雖笑不和。情發于中而聲應于外,故厘負羁之壺餐,愈于晉 獻公之垂棘;趙宣孟之束脯,賢于智伯之大鐘。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 懷遠。故公西華之養親也,若與朋友處;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其于養, 一也。故胡人彈骨,越人契臂,中國歃血也。所由各異,其于信,一也。三苗ヮ 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贊刂<髟前>,其于服,一也。帝颛顼之法,婦人 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達之衢。今之國都,男女切,肩摩于道,其于俗,一 也。故四夷之禮不同,皆尊其主而愛其親,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 嚴其上。夫鳥飛成行,獸處成群,有孰教之!故魯國服儒者之禮,行孔子之術。 地削名卑,不能親近來遠。越王勾踐贊刂發文身,無皮弁笏之服,拘罷拒折之 容,然而勝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皆率九夷以朝。胡、貉、 匈奴之國,縱體拖發,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楚莊王裾衣博袍, 令行乎天下,遂霸諸侯。晉文君大布之衣,<爿羊>羊之裘,韋以帶劍,威立于海 内。豈必鄒、魯之禮之謂禮乎!
是故入其國者從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諱,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進,雖之夷 狄徒倮之國,結軌乎遠方之外,而無所困矣。禮者,實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而仁發忄并以見容。禮不過實,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 也。夫三年之喪,是強人所不及也,而以僞輔情也。三月之服,是絕哀而迫切之 性也。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終始,而務以行相反之制,五纟衰之服,悲哀抱于情, 葬稱于養,不強人之所不能為,不絕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适,诽譽無所由 生。古者非不知繁升降還之禮也,蹀采齊、肆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 用,故制禮足以佐實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管箫,揚幹戚,奮羽旄, 以為費财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喜不羨于音。非不能竭國麋民,虛府殚 财,含珠鱗施,綸組節束,追送死也,以為窮民絕業而無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 足以收斂蓋藏而已。昔舜葬蒼梧,市不變其肆;禹葬會稽之山,農不易其畝。 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侈儉之适者也。
亂國則不然,言與行相悖,情與貌相反,禮飾以煩,樂優以淫,崇死以害生, 久喪以招行,是以風俗濁于世,而诽譽萌于朝。是故聖人廢而不用也。義者,循 理而行宜也;禮者,體情制文者也。義者宜也,禮者體也。昔有扈氏為義而亡, 知義而不知宜也;魯治禮而削,知禮而不知體也。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禮中 ニ,葬成畝,其樂鹹池、承雲、九韶,其服尚黃;夏後氏其社用松,祀戶,葬< 爿啬>置た,其樂夏龠、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禮, 其社 用石,祀門,葬樹松,其樂大、晨露,其服尚白;周人之禮,其社用栗,祀竈, 葬樹柏,其樂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禮樂相詭,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 親疏之恩,上下之倫。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傳代之俗,譬由柱而調瑟也。故 明主制禮義而為衣,分節行而為帶。衣足以覆形,從典墳,虛循撓,便身體,适 行步,不務于奇麗之容,隅眦之削;帶足以結紐收衽,束牢連固,不亟于為文句 疏短之奚。故制禮義,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 自見而已;所謂聰者,非謂聞彼也,自聞而已;所謂達者,非謂知彼也,自知而 已。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則道得矣。道之得也,以視則明,以聽則聰,以言 則公,以行則從。故聖人裁财制物也,猶工匠之斫削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 曲得其宜而不折傷。拙工則不然,大則塞而不入,小則窕而不周。動于心,枝于 手,而愈醜。夫聖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離之散之;已淫已失,複揆以一; 既出其根,複歸其門;已雕已琢,還反于樸。合而為道德,離而為儀表。其轉入 玄冥,其散應無形。禮儀節行,又何以窮至治之本哉?世之明事者,多離道德之 本,曰:“禮義足以治天下。”此未可與言術也。
所謂禮義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風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龍之始成,文 以青黃,絹以绮繡,纏以朱絲,屍祝衤勻ㄚ,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 後,則壤土草薊而已。夫有孰貴之!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 執幹戚而舞之。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武王伐纣, 載屍而行,海内未定,故不為三所之喪始。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 暮葬。此皆聖人之所以應時耦變,見形而施宜者也。今之修幹戚而笑插,知三 年非一日,是從牛非馬,以徵笑羽也。以此應化,無以異于彈一弦而會棘下。夫 以一世之變,欲以耦化應時,譬猶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儀不可以百發,一衣不 可以出歲。儀必應乎高下,衣必遷乎寒暑。是故世異則事變,時移則俗易。故聖 人論世而立法,随時而舉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餘聖,法度 不同,非務相反也,時事異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所以為法者,與化推移者也。夫能 與化推移為人者,至貴在焉爾。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為也;聖 人之法可觀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辯士之言可聽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淳均之劍不可愛也,而歐冶之巧可貴也。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内 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遊玄眇,上通雲天。今欲學其道,不得其養氣處神, 而放其一吐一吸,時诎時伸,其不能乘雲升假,亦明矣。五帝三王,輕天下,細 萬物,齊死生,同變化,抱大聖之心,以鏡萬物之情,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 為人。今欲學其道,不得其清明玄聖,而守其法籍憲令,不能為治,亦明矣。故 曰:“得十利劍,不若得歐冶之巧;得百走馬,不若得伯樂之數。”樸至大者無 形狀,道至妙者無度量。故天之圓也不得規,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來今謂之宙, 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間,而莫知其所。故其見不遠者,不可與語大;其智不 闳者,不可與論至。昔者馮夷得道,以潛大川;鉗且得道,以處昆侖。扁鵲以治 病,造父以禦馬;羿以之射,亻垂以之斫。所為者各異,而所道者一也。夫禀道 以通物者,無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 為酸,或以為甘,煎熬燎炙,齊味萬方,其本一牛之體。伐便冉豫章而剖梨 之,或為棺椁,或為柱梁,披斷撥遂,所用萬方,然一木之樸也。故百家之言, 指奏相反,其合道一體也。譬若絲、竹、金、石之會樂同也,其曲家異而不失于 體;伯樂、韓風、秦牙、管青,所相各異,其知馬一也。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 其得民心均也。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桀、纣之所以亡 , 而 湯、武之所以為治。
故剞劂銷鋸陳,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爐橐垂坊設,非巧冶不能以治金。屠 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則?遊乎 衆虛之間。若夫規矩鈎繩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瑟無弦,雖師文不 能以成曲;徒弦,則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為悲也。若夫工匠之為 連钅幾、運開,陰閉、眩錯,入于冥冥之眇,神調之極,遊乎心手衆虛之間,而 莫與物為際者,父不能以教子。瞽師之放意相物,寫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 能以喻弟。今夫為平者準也,為直者繩也。若夫不在于繩準之中,可以平直者, 此不共之術也。故叩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此同音之相應也。其于五音無所比, 而二十五弦皆應,此不傳之道也。故蕭條者,形之君;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天下是非無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謂是與非各異,皆自是而 非人。由此觀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 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 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至是之是無非,至非之非 無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于此而非于彼,非于此而是于彼者,此之謂一是一非 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 不知世之所謂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為寬裕者 曰勿數撓,為刻削者曰緻其鹹酸而已矣。晉平公出言而不當,師曠舉琴而撞之, 跌衽宮壁,左右欲塗之,平公曰:“舍之,以此為寡人失。”孔子聞之曰:“平 公非不痛其體也,欲來谏者也。”韓子聞之曰:“臣失禮而弗誅,是縱過也。有 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故賓有見人于宓子者,賓出,宓子曰:“子之賓獨有 三過。望我而笑,是扌蹇也;談語而不稱師,是返也;交淺而言深,是亂也。” 賓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談語而不稱師,是通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故賓之容,一體也,或以為君子,或以為小人,所自視之異也。故趣舍合,即言 忠而益親;身疏,即謀當而見疑。親母為其子治扌乞秃,而血流至耳,見者以為 其愛之至也;使在于繼母,則過者以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從觀者異也。從城 上視牛如羊,視羊如豕,所居高也。窺面于盤水則員,于杯則隋,面形不變其故, 有所員、有所隋者,所自窺之異也。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窺我 者乎?若轉化而與世競走,譬猶逃雨也,無之而不濡。常欲在于虛,則有不能為 虛矣。若夫不為虛而自虛者,此所慕而不能緻也。故通于道者如車軸,不運于己, 而與毂緻千裡,轉無窮之原也。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東西南北,所居聆聆, 一曲而辟,然忽不得,複迷惑也。故終身隸于人,辟若亻見之見風也,無須臾之 間定矣。故聖人體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則幾于免矣。
治世之體易守也,其事易為也,其禮易行也,其責易償也。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農工商,鄉别州異,是故農與農言力,士與士言行,工與工言巧, 商與商言數。是以士無遺行,農無廢功,工無苦事,商無折貨,各安其性,不得 相幹。故伊尹之興土功也,修胫者使之跖,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準,伛 者使之塗,各有所宜,而人性齊矣。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異形殊類,易事 而悖,失處而賤,得勢而貴。聖人總而用之,其數一也。夫先知遠見,達視千裡, 人才之隆也,而治世不以責于民;博聞強志,口辯辭給,人智之美也,而明主不 以求于下;敖世輕物,不污于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為民化;神機陰閉, 剞劂無迹,人巧之妙也,而治世不以為民業。故苌弘、師曠,先知禍福,言無遺 策,而不可與衆同職也;公孫龍折辯抗辭,别同異,離堅白,不可與衆同道也。 北人無擇非舜而自投清泠之淵,不可以為世儀。魯般、墨子以木為鸢而飛之,三 日不集,而不可使為工也。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 為國俗。夫挈輕重不失铢兩,聖人弗用,而縣之乎铨衡;視高下不差尺寸,明主 弗任,而求之乎浣準。何則?人才不可專用,而度量可世傳也。故國治可與愚守 也,而軍制可與權用也。夫待、飛兔而駕之,則世莫乘車;待西施、毛嫱而為 配,則終身不家矣。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夫骐骥千 裡,一日而通;驽馬十舍,旬亦至之。由是觀之,人材不足專恃,而道術可公行 也。亂世之法,高為量而罪不及,重為任而罰不勝,危為禁而誅不敢。民困于三 責,則飾智而詐上,犯邪而幹免。故雖峭法嚴刑,不能禁其奸。何者?力不足也。 故諺曰:“鳥窮則蜀,獸窮則{角牛},人窮則詐。”此之謂也。
道德之論,譬猶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馳骛千裡,不能易其處。 趨舍禮俗,猶室宅之居也,東家謂之西家,西家謂之東家,雖臯陶為之理,不能 定其處。故趨舍同,诽譽在俗;意行鈞,窮達在時。湯、武之累行積善,可及也; 其遭桀、纣之世,天授也。今有湯、武之意,而無桀、纣之時,而欲成霸王之業, 亦不幾矣。昔武王執戈秉钺以伐纣勝殷,笏杖殳以臨朝。武王既沒,殷民叛之。 周公踐東宮,履乘石,攝天子之位,負而朝諸侯,放蔡叔,誅管叔,克殷殘商, 祀文王于明堂,七年而緻政成王。夫武王先武而後文,非意變也,以應時也;周 公放兄誅弟,非不仁也,以匡亂也。故事周于世則功成,務合于時則名立。昔齊 桓公合諸侯以乘車,退誅于國以斧钺;晉文公合諸侯以革車,退行于國以禮義。 桓公前柔而後剛,文公前剛而後柔。然而令行乎天下,權制諸侯鈞者,審于勢之 變也。顔阖,魯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鑿培而遁之,為天下顯武。使 遇商鞅、申不害,刑及三族,又況身乎!
世多稱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與同者,而弗知貴也。非才下也,時弗宜也。 故六骐骥、四是,以濟江河,不若木便者,處世然也。是故立功之人,簡 于行而謹于時。今世俗之人,以功成為賢,以勝患為智,以遭難為愚,以死為戆。 吾以為各緻其所極而已。王子比幹,非不知箕子被發佯狂以免其身也,然而樂直 行盡忠以死節,故不為也。伯夷、叔齊,非不能受祿任官以緻其功也,然而樂離 世伉行以絕衆,故不務也。許由、善卷,非不能撫天下、甯海内以德民也,然而 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豫讓、要離,非不知樂家室、安妻子以偷生也,然而樂 推誠行,必以死主,故不留也。今從箕子視比幹,則愚矣;從比幹視箕子,則卑 矣;從管、晏視伯夷,則戆矣;從伯夷視管、晏,則貪矣。趨舍相非,嗜欲相反, 而各樂其務,将誰使正子?曾子曰:“擊舟水中,鳥聞之而高翔,魚聞之而淵藏。 ”故所趨各異,而皆得所便。故惠子從車百乘,以過孟諸,莊子見之,棄其餘魚。 鹈胡飲水數鬥而不足,鳝鲔入口若露而死。智伯有三晉而欲不澹,林類、榮啟期, 衣若縣衰而意不慊。由此觀之,則趣行各異,何以相非也!
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節者見難不苟免,貪祿者見利不顧身,而好名者非 義不苟得。此相為論,譬猶冰炭鈎繩也。何時而合!若以聖人為之中,則兼覆而 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夫飛鳥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 而得宿焉。趨舍行義,亦人之所栖宿也。各樂其所安,緻其所庶,謂之成人。 故以道論者,總而齊之。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僞行,工無淫巧, 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則不然,為行者相揭以高,為禮者相矜以僞, 車輿極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貨者争難得以為寶,诋文者處煩撓以為慧,争 為亻危辯,久稽而不訣,無益于治。工為奇器,曆歲而後成,不周于用。故神農 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 者。”故身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器無用之 物。是故其耕不強者,無以養生;其織不強者,無以掩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 衣食饒溢,奸邪不生,安樂無事,而天下均平。故孔丘、曾參無所施其善;孟贲、 成荊,無所行其威。
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詐僞,飾衆無用,貴遠方之貨,珍難得之财,不積于養 生之具。澆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樸,牿服馬牛以為牢。滑亂萬民,以清為濁,性 命飛揚,皆亂以營。貞信漫瀾,人失其情性。于是乃有翡翠犀象、黼黻文章以亂 其目;刍豢黍粱、荊吳芬馨以監其口;鐘鼓管箫、絲竹金石以淫其耳;趨舍行 義、禮節謗議以營其心。于是百姓糜沸豪亂,暮行逐利,煩澆淺,法與義相非, 行與利相反。雖十管仲,弗能治也。且富人則車輿衣纂錦,馬飾傅旄象,帷幕茵 席,绮繡縧組,青黃相錯,不可為象。貧人則夏被褐帶索,含菽飲水以充腸,以 支暑熱;冬則羊裘解紮,短褐不掩形,而炀竈口。故其為編戶齊民無以異,然貧 富之相去也,猶人君與仆虜,不足以論之。夫乘奇技、僞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 間;守正修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饑寒之患。而欲民之去末反本,由是發其原而 壅其流也。夫雕琢刻镂,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農事廢,女工傷, 則饑之本而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能不犯法幹誅者,古今未聞也。故仕鄙在時 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夫敗軍之卒,勇武遁逃,将不能止也;勝軍之陳,怯 者死行,懼不能走也。故江河決,沉一鄉,父子兄弟相遺而走,争升陵阪,上高 丘,輕足先升,不能相顧也。世樂志平,見鄰國之人溺,尚猶哀之,又況親戚乎! 故身安則恩及鄰國,志為之滅;身危則忘親戚,而人不能解也。遊者不能拯溺, 手足有所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體有所痛也。夫民有餘即讓,不足則争,讓則 禮義生,争則暴亂起。扣門求水,莫弗與者,所饒足也;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 魚,所有餘也。故物豐則欲省,求澹則争止。秦王之時,或人菹子,利不足也; 劉氏持政,獨夫收孤,财有餘也。故世治則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誘也;世亂則君 子為奸,而法弗能禁也。
淮南子 · 齐俗训。两汉。刘安。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 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 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
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 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 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圭积则生自肉之兽, 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 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 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 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 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己之美,而生盗跖、庄乔之邪。故有大路龙 旌,羽盖垂,结驷连骑,则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备之奸;有诡文繁绣,弱纟 易罗纨,必有菅ハ此,短褐不完者。故高下之相倾也,短修之相形也,亦明 矣。夫虾蟆为鹑,水虿为?19?20,皆生非其类,唯圣人知其化。夫胡人见? 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故不通于物者,难与言化。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 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 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 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 ”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著,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扌登溺而受牛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 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 通于论者也。
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故行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 为也。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广厦阔屋,连闼通房,人之 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 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 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猿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栗。形 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乃至天地之所 覆载,日月之所昭讠忌,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故愚者有所修, 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 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 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 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戾。
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 无不贱也。夫玉璞不厌厚,角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 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 此代为常者也。譬若舟、车、、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不上贤” 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 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 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皋织网,陵阪耕田, 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是故离叛者寡,而听从者众。譬若播棋丸于地, 员者走泽,方者处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风之遇箫,忽然感之,各 以清浊应矣。夫猿得茂木,不舍而穴,犭亘犭各得垂防,弗去而缘。物莫避 其所利,而就其所害。是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诸侯之境,车 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也,皆守 其职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不足 者,非无货也,民躁而费多也。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 非所为也,其所守也。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 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 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原人之性,芜不得清明者,物或果之也。羌、 氐、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是,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 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 上则浮,势有所支也。夫素之质白,染之以涅则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 水欲清,沙石氵岁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夫乘舟而惑 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夫性,亦人之斗极也。有以自见也,则不失物之 情;无以自见,则动而惑营。譬若陇西之游,愈躁愈沉。孔子谓颜回曰:“吾服 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 也。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 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玺之抑埴,正与之 正,倾与之倾。故尧之举舜也,决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断之于耳而已矣。 为是释术数而任耳目,其乱必甚矣。
夫耳目之可以断也,反情性也;听失于诽誉,而目淫于采色,而欲得事正, 则难矣。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 然也。是故贵虚。故水激则波兴,气乱则智昏;智昏不可以为政,波水不可以为 平。故圣王执一而勿失,万物之情既矣,四夷九州服矣。夫一者至贵,无适于天 下,圣人托于无适,故民命系矣。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予明之。 目所见不过十里,而欲遍照海内之民,哀乐弗能给也。无天下之委财,而欲遍瞻 万民,利不能足也。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故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目, 此皆愤于中而形于外者也。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故强哭 者虽病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故厘负羁之壶餐,愈于晋 献公之垂棘;赵宣孟之束脯,贤于智伯之大钟。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 怀远。故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其于养, 一也。故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三苗ヮ 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赞刂,其于服,一也。帝颛顼之法,妇人 不辟男子于路者,拂之于四达之衢。今之国都,男女切,肩摩于道,其于俗,一 也。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其主而爱其亲,敬其兄;猃狁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 严其上。夫鸟飞成行,兽处成群,有孰教之!故鲁国服儒者之礼,行孔子之术。 地削名卑,不能亲近来远。越王勾践赞刂发文身,无皮弁笏之服,拘罢拒折之 容,然而胜夫差于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诸侯皆率九夷以朝。胡、貉、 匈奴之国,纵体拖发,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楚庄王裾衣博袍, 令行乎天下,遂霸诸侯。晋文君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威立于海 内。岂必邹、鲁之礼之谓礼乎!
是故入其国者从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不犯禁而入,不忤逆而进,虽之夷 狄徒倮之国,结轨乎远方之外,而无所困矣。礼者,实之文也;仁者,恩之效也。 故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而仁发忄并以见容。礼不过实,仁不溢恩也,治世之道 也。夫三年之丧,是强人所不及也,而以伪辅情也。三月之服,是绝哀而迫切之 性也。夫儒、墨不原人情之终始,而务以行相反之制,五纟衰之服,悲哀抱于情, 葬称于养,不强人之所不能为,不绝人之所能已,度量不失于适,诽誉无所由 生。古者非不知繁升降还之礼也,蹀采齐、肆夏之容也,以为旷日烦民而无所 用,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陈钟鼓,盛管箫,扬干戚,奋羽旄, 以为费财乱政,制乐足以合欢宣意而已,喜不羡于音。非不能竭国麋民,虚府殚 财,含珠鳞施,纶组节束,追送死也,以为穷民绝业而无益于槁骨腐肉也,故葬 足以收敛盖藏而已。昔舜葬苍梧,市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之山,农不易其亩。 明乎生死之分,通乎侈侈俭之适者也。
乱国则不然,言与行相悖,情与貌相反,礼饰以烦,乐优以淫,崇死以害生, 久丧以招行,是以风俗浊于世,而诽誉萌于朝。是故圣人废而不用也。义者,循 理而行宜也;礼者,体情制文者也。义者宜也,礼者体也。昔有扈氏为义而亡, 知义而不知宜也;鲁治礼而削,知礼而不知体也。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礼中 ニ,葬成亩,其乐咸池、承云、九韶,其服尚黄;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葬< 爿啬>置た,其乐夏龠、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礼, 其社 用石,祀门,葬树松,其乐大、晨露,其服尚白;周人之礼,其社用栗,祀灶, 葬树柏,其乐大武、三象、棘下,其服尚赤。礼乐相诡,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 亲疏之恩,上下之伦。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柱而调瑟也。故 明主制礼义而为衣,分节行而为带。衣足以覆形,从典坟,虚循挠,便身体,适 行步,不务于奇丽之容,隅眦之削;带足以结纽收衽,束牢连固,不亟于为文句 疏短之奚。故制礼义,行至德,而不拘于儒、墨。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 自见而已;所谓聪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所谓达者,非谓知彼也,自知而 已。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矣。道之得也,以视则明,以听则聪,以言 则公,以行则从。故圣人裁财制物也,犹工匠之斫削凿枘也,宰庖之切割分别也。 曲得其宜而不折伤。拙工则不然,大则塞而不入,小则窕而不周。动于心,枝于 手,而愈丑。夫圣人之斫削物也,剖之判之,离之散之;已淫已失,复揆以一; 既出其根,复归其门;已雕已琢,还反于朴。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其转入 玄冥,其散应无形。礼仪节行,又何以穷至治之本哉?世之明事者,多离道德之 本,曰:“礼义足以治天下。”此未可与言术也。
所谓礼义者,五帝三王之法籍风俗,一世之迹也。譬若刍狗土龙之始成,文 以青黄,绢以绮绣,缠以朱丝,尸祝衤匀ㄚ,大夫端冕,以送迎之。及其已用之 后,则壤土草蓟而已。夫有孰贵之!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 执干戚而舞之。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武王伐纣, 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不为三所之丧始。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 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今之修干戚而笑插,知三 年非一日,是从牛非马,以徵笑羽也。以此应化,无以异于弹一弦而会棘下。夫 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不可以百发,一衣不 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迁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 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 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事异也。
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者也。夫能 与化推移为人者,至贵在焉尔。故狐梁之歌可随也,其所以歌者,不可为也;圣 人之法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辩士之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 淳均之剑不可爱也,而欧冶之巧可贵也。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 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今欲学其道,不得其养气处神, 而放其一吐一吸,时诎时伸,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五帝三王,轻天下,细 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 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其清明玄圣,而守其法籍宪令,不能为治,亦明矣。故 曰:“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数。”朴至大者无 形状,道至妙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 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故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 闳者,不可与论至。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钳且得道,以处昆仑。扁鹊以治 病,造父以御马;羿以之射,亻垂以之斫。所为者各异,而所道者一也。夫禀道 以通物者,无以相非也。譬若同陂而溉田,其受水均也。今屠牛而烹其肉,或以 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伐便冉豫章而剖梨 之,或为棺椁,或为柱梁,披断拨遂,所用万方,然一木之朴也。故百家之言, 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譬若丝、竹、金、石之会乐同也,其曲家异而不失于 体;伯乐、韩风、秦牙、管青,所相各异,其知马一也。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 其得民心均也。故汤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礼,桀、纣之所以亡 , 而 汤、武之所以为治。
故剞劂销锯陈,非良工不能以制木;炉橐垂坊设,非巧冶不能以治金。屠 牛吐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则?游乎 众虚之间。若夫规矩钩绳者,此巧之具也,而非所以巧也。故瑟无弦,虽师文不 能以成曲;徒弦,则不能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若夫工匠之为 连钅几、运开,阴闭、眩错,入于冥冥之眇,神调之极,游乎心手众虚之间,而 莫与物为际者,父不能以教子。瞽师之放意相物,写神愈舞,而形乎弦者,兄不 能以喻弟。今夫为平者准也,为直者绳也。若夫不在于绳准之中,可以平直者, 此不共之术也。故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此同音之相应也。其于五音无所比, 而二十五弦皆应,此不传之道也。故萧条者,形之君;而寂寞者,音之主也。 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 非人。由此观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 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 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 无是,此真是非也。若夫是于此而非于彼,非于此而是于彼者,此之谓一是一非 也。此一是非,隅曲也;夫一是非,宇宙也。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 不知世之所谓是非者,不知孰是孰非。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 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矣。晋平公出言而不当,师旷举琴而撞之, 跌衽宫壁,左右欲涂之,平公曰:“舍之,以此为寡人失。”孔子闻之曰:“平 公非不痛其体也,欲来谏者也。”韩子闻之曰:“臣失礼而弗诛,是纵过也。有 以也,夫平公之不霸也。”故宾有见人于宓子者,宾出,宓子曰:“子之宾独有 三过。望我而笑,是扌蹇也;谈语而不称师,是返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 宾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谈语而不称师,是通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故宾之容,一体也,或以为君子,或以为小人,所自视之异也。故趣舍合,即言 忠而益亲;身疏,即谋当而见疑。亲母为其子治扌乞秃,而血流至耳,见者以为 其爱之至也;使在于继母,则过者以为嫉也。事之情一也,所从观者异也。从城 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豕,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员,于杯则隋,面形不变其故, 有所员、有所隋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遽知世之所自窥我 者乎?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常欲在于虚,则有不能为 虚矣。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慕而不能致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 而与毂致千里,转无穷之原也。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 一曲而辟,然忽不得,复迷惑也。故终身隶于人,辟若亻见之见风也,无须臾之 间定矣。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
治世之体易守也,其事易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 相干。故伊尹之兴土功也,修胫者使之跖,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准,伛 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 而悖,失处而贱,得势而贵。圣人总而用之,其数一也。夫先知远见,达视千里, 人才之隆也,而治世不以责于民;博闻强志,口辩辞给,人智之美也,而明主不 以求于下;敖世轻物,不污于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民化;神机阴闭, 剞劂无迹,人巧之妙也,而治世不以为民业。故苌弘、师旷,先知祸福,言无遗 策,而不可与众同职也;公孙龙折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不可与众同道也。 北人无择非舜而自投清泠之渊,不可以为世仪。鲁般、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 日不集,而不可使为工也。故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 为国俗。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视高下不差尺寸,明主 弗任,而求之乎浣准。何则?人才不可专用,而度量可世传也。故国治可与愚守 也,而军制可与权用也。夫待、飞兔而驾之,则世莫乘车;待西施、毛嫱而为 配,则终身不家矣。然非待古之英俊,而人自足者,因所有而并用之。夫骐骥千 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由是观之,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 也。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民困于三 责,则饰智而诈上,犯邪而干免。故虽峭法严刑,不能禁其奸。何者?力不足也。 故谚曰:“鸟穷则蜀,兽穷则{角牛},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江南河北,不能易其指;驰骛千里,不能易其处。 趋舍礼俗,犹室宅之居也,东家谓之西家,西家谓之东家,虽皋陶为之理,不能 定其处。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汤、武之累行积善,可及也; 其遭桀、纣之世,天授也。今有汤、武之意,而无桀、纣之时,而欲成霸王之业, 亦不几矣。昔武王执戈秉钺以伐纣胜殷,笏杖殳以临朝。武王既没,殷民叛之。 周公践东宫,履乘石,摄天子之位,负而朝诸侯,放蔡叔,诛管叔,克殷残商, 祀文王于明堂,七年而致政成王。夫武王先武而后文,非意变也,以应时也;周 公放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昔齐 桓公合诸侯以乘车,退诛于国以斧钺;晋文公合诸侯以革车,退行于国以礼义。 桓公前柔而后刚,文公前刚而后柔。然而令行乎天下,权制诸侯钧者,审于势之 变也。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为天下显武。使 遇商鞅、申不害,刑及三族,又况身乎!
世多称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与同者,而弗知贵也。非才下也,时弗宜也。 故六骐骥、四是,以济江河,不若木便者,处世然也。是故立功之人,简 于行而谨于时。今世俗之人,以功成为贤,以胜患为智,以遭难为愚,以死为戆。 吾以为各致其所极而已。王子比干,非不知箕子被发佯狂以免其身也,然而乐直 行尽忠以死节,故不为也。伯夷、叔齐,非不能受禄任官以致其功也,然而乐离 世伉行以绝众,故不务也。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 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豫让、要离,非不知乐家室、安妻子以偷生也,然而乐 推诚行,必以死主,故不留也。今从箕子视比干,则愚矣;从比干视箕子,则卑 矣;从管、晏视伯夷,则戆矣;从伯夷视管、晏,则贪矣。趋舍相非,嗜欲相反, 而各乐其务,将谁使正子?曾子曰:“击舟水中,鸟闻之而高翔,鱼闻之而渊藏。 ”故所趋各异,而皆得所便。故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 鹈胡饮水数斗而不足,鳝鲔入口若露而死。智伯有三晋而欲不澹,林类、荣启期, 衣若县衰而意不慊。由此观之,则趣行各异,何以相非也!
夫重生者不以利害己,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而好名者非 义不苟得。此相为论,譬犹冰炭钩绳也。何时而合!若以圣人为之中,则兼覆而 并之,未有可是非者也。夫飞鸟主巢,狐狸主穴,巢者巢成而得栖焉,穴者穴成 而得宿焉。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庶,谓之成人。 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 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乱世则不然,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 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诋文者处烦挠以为慧,争 为亻危辩,久稽而不诀,无益于治。工为奇器,历岁而后成,不周于用。故神农 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 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 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 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故孔丘、曾参无所施其善;孟贲、 成荆,无所行其威。
衰世之俗,以其知巧诈伪,饰众无用,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不积于养 生之具。浇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朴,牿服马牛以为牢。滑乱万民,以清为浊,性 命飞扬,皆乱以营。贞信漫澜,人失其情性。于是乃有翡翠犀象、黼黻文章以乱 其目;刍豢黍粱、荆吴芬馨以监其口;钟鼓管箫、丝竹金石以淫其耳;趋舍行 义、礼节谤议以营其心。于是百姓糜沸豪乱,暮行逐利,烦浇浅,法与义相非, 行与利相反。虽十管仲,弗能治也。且富人则车舆衣纂锦,马饰傅旄象,帷幕茵 席,绮绣绦组,青黄相错,不可为象。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 支暑热;冬则羊裘解扎,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故其为编户齐民无以异,然贫 富之相去也,犹人君与仆虏,不足以论之。夫乘奇技、伪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 间;守正修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饥寒之患。而欲民之去末反本,由是发其原而 壅其流也。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 则饥之本而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能不犯法干诛者,古今未闻也。故仕鄙在时 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夫败军之卒,勇武遁逃,将不能止也;胜军之陈,怯 者死行,惧不能走也。故江河决,沉一乡,父子兄弟相遗而走,争升陵阪,上高 丘,轻足先升,不能相顾也。世乐志平,见邻国之人溺,尚犹哀之,又况亲戚乎! 故身安则恩及邻国,志为之灭;身危则忘亲戚,而人不能解也。游者不能拯溺, 手足有所急也;灼者不能救火,身体有所痛也。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 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 鱼,所有余也。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秦王之时,或人菹子,利不足也; 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故世治则小人守政,而利不能诱也;世乱则君 子为奸,而法弗能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