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蔡子笃

赠蔡子笃
翼翼飞鸾,载飞载东。
我友云徂,言戾旧邦。
舫舟翩翩,以溯大江。
蔚矣荒涂,时行靡通。
慨我怀慕,君子所同。
悠悠世路,乱离多阻。
济岱江行,邈焉异处。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人生实难,愿其弗与。
瞻望遐路,允企伊伫。
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潜鳞在渊,归雁载轩。
苟非鸿雕,孰能飞翻?
虽则追慕,予思罔宣。
瞻望东路,惨怆增叹。
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及子同寮,生死固之。
何以赠行?言授斯诗。
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嗟尔君子,如何勿思!
()
《赠蔡子笃》是王粲避难荆州时所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粲从长安避乱到荆州,与同时来此避难的蔡睦(字子笃,后为魏尚书)为友。不久,蔡睦还故里,王粲作此诗赠之。这首诗在惜别的伤感中注入了深厚的情意,寄寓了诚挚的友谊,写得古朴典雅,深得《雅》诗之致。 “翼翼飞鸾,载飞载东。”这是《诗经》中“兴”的手法的再现:以展翅东飞的鸾鸟为起兴,引出下文友人东归故里。鸾是凤凰一类的神鸟,作者用它来比附蔡睦,也足见他对朋友品德的推崇。“我友云徂,言戾旧邦。舫舟翩翩,以溯大江。”意思是:我的朋友将要离去,回归故乡。那两船相并而成的舫舟,将载着他轻快地顺流东去。溯,这里是顺流而下之意,蔡睦是从荆州回归故里会稽。这四句,转入正题。“蔚矣荒涂,时行靡通。”但旅途并不平坦,不仅要颠簸于风浪之间,而且还要经过荒凉险僻、交通断绝之地。这里看上去是写自然环境,其实也暗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军阀混战,连年不息,路上自然不得安宁。虽是平平常常的四句,但是关切之情却自然流出。“慨我怀慕,君子所同。”好友的还乡,也牵动了诗人自己梦魂萦绕的思乡之情。恋乡思亲是人之常情,并不因环境的改变、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这正如诗人在《登楼赋》中所说的“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这一段是道别的序曲,文字虽然看似平常,但诗人心情的变幻:企羡、关心、慨叹、自伤,却已经表现得一波三折、曲折委婉。下面,是惜别的高潮。“悠悠世路,乱离多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有谁没经历过乱离与险阻?“济岱江衡,邈焉异处。”——北方的济水和南方的大江、北方的岱宗和南方的衡岳,它们永远是相去邈远,难以相会的。这两句,已经形象地说明了人生离别的悲哀。但诗人似乎觉得意犹未足,于是又连用两个比喻,进一步揭示出这次分别的真正悲哀:“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这次离别犹如风吹浮云,顷刻离散;又如天上落下的雨水,再难返回。这就是古诗中常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而这两个新颖、精巧的比喻。又使屈原那内涵丰富的名句,获得了形象生动的注解。无怪乎陈祚明说“风流云散’八字,飘渺悲凄”(《采菽堂古诗选》),吴淇说“炼得精峭”(《六朝选诗定论》)。“人生实难,愿其弗与。”这样的离别,自然要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人生实在艰难,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瞻望遐路,允企伊伫”。诗人想像:当舫舟远去之际,自己只能伫立翘望,直至它企足难见。多少怀恋,无限凄凉,只能尽归于无言。 下面,诗人从惜别转入自己内心悲伤的诉说。“烈烈”四句是说时值寒冬,凄风苦雨,甚至鱼、雁都归渊还巢,潜隐不出。在这严酷的气候之下,“苟非鸿雕,孰能翻飞?”——如果不是那大雕,谁又能展翅凌空?在这里,诗人用鱼、雁和大雕的对比,树立了一个搏击风霜的敢作敢为的强者形象;然而,这个敢作敢为的形象,也就是蔡子笃的形象,又反衬出下文中自己的无能为力。两层对比,一层翻出一层,笔法极为新奇。“虽则追慕,予思罔宣。”诗人纵然向慕好友的勇气,想追步他的后尘;但当时江南尚算安宁。子笃还能回故乡会稽,而诗人的北方故土,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归道难觅。这充填胸臆的刻骨乡思,又无处可以宣泄。于是,“瞻望东路,惨怆增叹”。诗人远望着东去的路途,凄楚悲伤的感情涌上心头,长吁短叹,无法抑制。是怀恋,还是企羡?是担忧,还是感伤?个中滋味,实万难分辨。“率彼江流,爰逝靡期。”意思是说:你沿着江流而去,一去就不知道后会何时。“君子信誓,不迁于时。及子同寮,生死固之。”意思是说:但我们是君子之交,那往日的友谊信誓,决不会因日月的消逝而淡忘。更何况我和你是自幼同窗,友情非同他人,自然要终身相忆,至死不逾。这四句,是激切而热烈的肺腑之词,至情之言。在上文的衬托下,更显得情深意挚,催人泪下。这一段,可以当作双方的誓约来看,既是诗人自己的信念,也是对于好友的期望。 最后是赠别。“何以赠行,言授斯诗。”古人有临别赠言的习俗,诗人在与好友分手之际,赋诗赠行,一表情谊。“中心孔悼,涕泪涟洏。”诗人的内心非常悲伤,不禁涕泪横流。最后,他又深沉地向好友作了保证:“嗟尔君子,如何勿思?”——对你的一切,我将永远不忘!全诗到此结束,而馀音回荡,久久不息。这个结尾平实沉稳,情理兼备,足见作者功力。 何焯说:“仲宣四言,可谓雅人深致,但于《三百篇》太近,似少警策。”(《义门读书记》)此论颇中肯綮。但这首诗虽然有些模拟痕迹,而风格古雅有则,语言也富有表现力,仍不失为四言诗的佳作。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猜你喜欢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

都驿荒凉尚邃深,息肩藉庇有馀阴。

故宫今已生禾黍,翻作行人倍痛心。

()

顾影须求不愧行,两年交绝孔方兄。轻肥信美元非愿,齑菜虽贫故有程。

饮水昔尝承戒训,为高今幸藉丘陵。涓埃欲报恩波阔,可信皇都是北溟。

()

惟臣之先,昔仕于汉。奕世绵绵,颇涉台观。暨臣父综,遭时之难。

卯金失御,邦家毁乱。适兹我土,庶存孑遗。天启其心,东南是归。

厥初流隶,困于蛮垂。大皇开基,恩德远施。特蒙招命,拯擢泥污。

释放巾褐,受职剖符。作守合浦,在海之隅。迁入京辇,遂升极枢。

枯瘁更荣,绝统复纪。自微而显,非愿之始。亦惟宠遇,心存足止。

重值文皇,建号东宫。乃作少傅,光华益隆。明明圣嗣,至德谦崇。

礼遇兼加,惟渥惟丰。哀哀先臣,念竭其忠。洪恩未报,委世以终。

嗟臣蔑贱,惟昆及弟。幸生幸育,托综遗体。过庭既训,顽蔽难启。

堂构弗克,志存耦耕。岂悟圣朝,仁泽流盈。追录先臣,悯共无成。

是济是拔,被以殊荣。珝忝千里,受命南征。旌旗备物,金革扬声。

及臣斯陋,实暗实微。既显前轨,人物之机。复傅东宫,继世荷辉。

才不逮先,是忝是违。乾德博好,文雅是贵。追悼亡臣,冀存遗类。

如何愚胤,曾无仿佛。瞻彼旧宠,顾此顽虚。孰能忍愧,臣实与居。

夙夜反侧,克民自论。父子兄弟,累世蒙恩。死惟结草,生誓杀身。

虽则灰陨,无报万分。

()

一生活计一身闲,日与白云相往还。

五百年间知此味,华山去后到梅山。

()

请为游子吟,嗟翠痕浣波,芳意横路。堪肠断,是后日行迹,此朝南浦。

临分怨啼,黯离色、销魂自古。天澹绿芜,颙情望,泪阁九秋雨。

行处。最鞭闻马嘶,见大堤沽客,汉上游女。春如醉,漠漠麴尘里,倚阑无语。

关河梦惊,诉衷曲、归时记否。独恨子规,催人返,又催去。

()

西京有高士,出处何其贤。东门二大夫,图史共流传。

归凤逝超忽,清风满寥天。举首望不见,驻马空凄然。

至今双白璧,辉光照人间。如何东门路,不见有生还。

()

六千三万,算老颠此后,终当乐死。十载诗名成底用,何限东西卫尉。

一语惊魂,杜陵曾说,主将奴才子。问他奴价,而今果否如婢。

君已鬓点吴盐,怜余种种,亦复肩随矣。浮世几场开口笑,盗蹠也是如是。

燕子年光,虫娘庭院,且住为佳耳。杨花如梦,满城日暮飞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