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祭公谏征犬戎

国语 · 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
周穆王将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行。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说:‘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在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先王对于百姓,努力端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的性情更加宽厚;扩大他们的财源,改进他们的工具;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整顿他们,使他们追求利益而避免祸害,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所以能保证周王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从前我们先王世代做农官之长,服事虞、夏两朝。到夏朝衰落的时候,废除了农官,不再致力于农业,我们先王不窋,因而失去了官职,隐藏到戎狄中间。他仍然不敢怠慢祖业,时常称道祖先的功德,继续完成祖先留下的事业,研习祖先的训令和典章;早晚谨慎勤恳,忠实地遵守,诚恳地奉行,世代继承祖先的功德,不辱前人。到了武王,发扬前代光明的德行,再加上仁慈与温和,事奉神灵,保养百姓,莫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大为百姓所憎恶,百姓不能忍受,欣然拥戴武王,在商朝国都郊外的牧野地方作战。这不是先王致力于武力,而是为了尽力体恤百姓的痛苦,除掉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王畿以内五百里的地方称甸服,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侯服,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地方称宾服,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称要服,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称荒服。甸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高、曾祖的祭品,宾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方的诸侯则朝见天子。祭祖父、父亲的祭品一日一次,祭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祭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祭神的祭品一年一次,朝见天子一生一次。这是先王的遗训。 如有不逐日进贡的,天子就修省内心;有不按月进贡的,天子就修明法令;有不按季进贡的,天子就修明礼仪;有不进岁贡的,天子就修明尊卑名分;有不朝见的,天子就修明德行。这几个方面依次做到而仍有不来的,天子就修明刑法。这时就有惩罚不逐日进贡的,讨伐不按月进贡的,征讨不按季进贡的,责备不进岁贡的,晓谕不来朝见的。这时也就有惩治的法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装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用文字晓喻的文告。发布命令,公布文告,而再有不来的,天子就在德行上增强修养,不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 所以近处的诸侯无不听命,远方的诸侯无不归顺。大毕、伯士一去世,新即位的犬戎国君就带着贡品前来朝见,天子却说:‘我一定要以不享的罪名征讨他’,并且向他炫耀武力,这样做恐怕会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朝见天子之礼濒于破坏吧?我听说那犬戎国君秉性敦厚,能遵循祖先的遗德,遵守终生朝见一次之礼,专一不二,他们会有防御我们的准备的。”穆王不听,去征战犬戎,只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带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地方的诸侯就不来朝见了。

穆王:周天子,名满。康王之孙,昭王的儿子。犬戎:我国古代西方民族名,即昆戎。商朝和周朝时,在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游牧。 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大臣,封于祭,故叫祭公。谋父是他的字。祭(zhài),父(fǔ)。 戢(jí):聚集,收藏。时动:按照一定的季节行动。如春夏务家,冬于讲武。 震:惧怕。 周文公:即周公,“文”是他的谥号。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也称叔旦。 载:语助词,无义。干戈:兵器名。 櫜(gā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把弓箭收藏起来。 懿德:美德。 时:是,这。夏:中国。 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茂:通“懋”,勉励。德,道德。 阜(fù):大,多。 乡(xiang):所在。 滋:增益,加多。 不窋(zhú):古代周族部落首领。 绪:前人未完成的事业、功业绪功绪业继未尽之绪。 恪:恭敬、谨慎。惇:敦厚。奕世:累世、代代。忝(tiǎn):辱、有愧于。 要通“邀”,希求。 辟(pì):法、条例。 顿:破坏。

《祭公谏征犬戎》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你喜欢

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

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

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

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

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

池阴树影凉,白小纷成队。

吹絮圆沤续,触荷清露碎。

俄沉静却浮,忽遇惊还退。

幸免钓丝忧,江鲈日充跂。

()

蒸江漱玉绕苍汀,玳瑁霜云拥翠屏。归向湘山高顶望,应曕南极老人星。

()

稳得身心常坦坦,此事从来高着眼。

山河大地遍游行,只是雨下不借伞。

()

欲得速成佛,祇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

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广演波罗蜜,无心可鄙吝。

祇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

苹洲花屿接江湖,头白成双得自如。

春院有时描一对,日长沙尽绣工夫。

()

混沌结,玄黄开,人生其中,称为三才。

一人身有一天地,形质虽异众理该。

欲淫物诱滋巧伪,遂使真淳耗?攵玄风颓。

乃有朝生而暮死者,本根浅短无栽培。

惟有西天老胡名文康,自从盘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气体

充实如婴孩。

性情和易颜色好,恰似初酿匐萄醅。

激之而不见其怒,挠之而不见其咍,甘之而不见其喜,苦

之而不见其款。

所以于物无所忤,于人无所猜,于事无所碍,于艺无所能

不生不死在人世,借问老胡何修得此哉?老胡答言我亦不

自解,请说伏羲神农皇帝在日一二事,不知得失汝自挨。

伏羲始画八八六十有四卦,罗天网地括五材。

老胡不识单与耦,谓是乌曹重叠堆砖坯。

仓颉制文字,鬼母夜哭声哀哀。

老胡不识点与画,谓是蜗牛之泪萦莓苔。

容成隶首造历数,上收坤灵之精爽,下掇乾象之根荄。

大挠作甲子,编户星宿来当差。

老胡不识一二三四五,但见暖则出,寒则伏,一似虫豸听

命霜与雷。

羲和常仪占日月,拘束乌飞兔走翼足相排挼。

鬼臾区占星气,指斥王蓬絮,周伯老子无所藏匿其祥灾。

老胡不识金木水火土,但见昊天森列众光怪,大者如缶,

小者如杯。

伶伦截竹作律吕,中间实以葭莩灰。

玄问老鬼二十四,俯首受命同舆佁。

又用子谷秬黍起度量,教得蠢动狡猾而不呆。

老胡不识轻重长短多与寡,但觉饥则食,饱则止,明则起

,暗则卧,有力即往,倦即回。

轩辕黄帝与岐伯,口尝毒药,一日生死八九遍,皮肉黑瘦

生烟煤。

老胡但见颜色差异即不吃,牙齿牢硬无龇。

九天玄女说兵法,风云鸟蛇掌上排。

教人斗阋逞雄杰,致使阪泉涿鹿之野,它它藉藉撑枯海尔

时众贤圣,尾尾相继轰轳濆。

雕肝琢肾镂心肺,倾泻精髓通脊脢。

攘攘扰扰竞神知,虚名不朽身先隤。

惟有老胡混沌无孔窍,不与人世分仇侪。

尧舜相传授,四海玉烛无氛埃。

老胡随众歌《击壤》,帝力于我何有哉?汤武行放伐,鹰

化为雀驹为裛。

龙逢被杀夷叔饿,何如老胡终日瞑坐山之隈。

五伯与七国,角力争喧豗。

谋臣辨士神出而鬼没,口干舌拔眉眼。

到头毕竟成就者,土坟三尺埋蒿莱。

老胡万事皆不理,厓厓坐得四肢百骨如干柴。

所以天地鬼神不怪怒,容得老胡永远在世上,时复一出歌

笑呈诙谐。

况遇天子圣,德泽浃九垓。

青云应吕风应律,遐方感化神民怀。

老胡再拜稽首献天子寿,愿天子与天地相似,老胡岁岁舞

蹈玉墀下,跪进玻璃杯。

()

大道无名,金丹有验,工夫片时。似婴儿娇俊,不离门户,盈盈姹女,缓步深帏。二八当年,黄婆匹配,隔碍潜通势似危。须臾见,见灵明宝藏,一点星飞。

其时。似执躬圭。深保护阴阳造化儿。转南辰北斗,回风混合,雷轰雨骤,只许天知。梦幻浮生,天长地久,云路著鞭休要迟。金不坏,合朋合德,三教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