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

译文

东园的风景非常美,今日一见果真如此,能消除我心中的愁闷。我虽然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是登上楼台一看,这是我游遍江南之地从未见到过的美景。正是因为东园美丽的风景才把我留在了这里。

日照短的秋天,鲜明的枫叶如织锦。清白的秋霜降下后,深暗色的菊花卷缩成一个球团了。回顾我的青春年华已交给东去的流水了。借助潘安的能耐,延缓我双鬓发白,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有单调、双调两体。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见说:见了后才说,这里指亲身感受。东园:江苏仪真风景园林。原为州之监军废营。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监察御史马仲涂建造成为暇日游园。

北客:苏轼自谓。因仪真在宋都开封之南,故自称“北客”。

吾土:自己的故乡,故地。

行尽:游遍,游完。

此淹留:我在仪真东园才真羁留,逗留。

短日:冬至后,白昼一天天地短起来。

缬(xié):染有彩纹的丝织品。

流年:光阴。

付东流:付给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凭仗:借助。挽回潘鬓:留住潘岳那样的鬓发。潘岳:潘郎:即潘安,又名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莫教秋:不要让它像秋景那样衰败。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苏轼陪伴王胜之到了仪真,同时拜访了真州太守袁陟,寄居于学宫,该词是三人同游东园时苏轼所作。

  上片,咏东园的迷人风光。第一、二句,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写“东园好”。“见说”,点明非“听说”,是亲身感受。具体好在哪里,好在“能消”像苏轼这样政治“北客”之“愁”闷,这是铺垫之笔。第三、四、五句,写百闻不如一见,东园风光实属迷人。虽然苏轼不是本乡本土的人,但一“登楼”,纵观全景,气象万千,顿觉豁然开朗,令人神往。这是苏轼“行尽江南南岸”所未曾见到的美景,颇有范仲淹在岳阳楼上所观写山光水色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正因田园如画的仪真,才把苏轼“淹留”、挽留住了。

  下片,特写眼前事物,感叹人生短暂。第一、二句特写白昼“短日”的“枫”虽“明”而已“缬”,微寒“清霜”的“菊”既“暗”而又“球”。这典型的带有双关意义的深秋景物,是在给予苏轼什么。第三句,一语道破此时此地苏轼思想的真谛:“流年回首付东流!”似有人生短暂、不堪回首的愁闷。最后两句,借助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来自我安慰:凭借东园的美好景色,让苏轼内心增添了愉悦。凭借潘岳的能耐,延缓苏轼逐渐发白的双鬓。

  全词借景抒情,借东园美好迷人的风光事物,敞开了苏轼旷达宽阔的胸怀,消解了多年积抑于心的愁闷。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情绪中的消极心态,也为苏轼内心增添了心事忡忡的忧愁。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你喜欢

萧寺留诗别,高怀不负公。江声元自急,山势古来雄。

下榻疏钟雨,登台落木风。重来无几日,除道避乘骢。

()

鲁国遗经火,口传赖伏生。九十秦博士,典谟赖以明。

文献岿灵光,斗杓示景行。著述藏名岳,大义何峥嵘。

虎观待鸿儒,丹诏下江城。老年难走趋,岂敢抗弓旌。

抽书授使者,卷轴满巨籯。白云封岩谷,时闻鸾凤声。

()

鹤城西北古招提,十载长安梦不迷。我正凭阑送归目,君来卓锡话留题。

邯郸枕里三生速,瀛海天南一雁低。幽径小轩何日到,碧流长绕画廊西。

()

梦中同看梨花雨,醒来犹作喃喃语。绣被压春寒,低头蹙远山。

心情无限恶,恨剔灯煤落。开煞并头花,何曾准到家。

()

似仙犹火食,比古未巢居。

老子麤全节,小儿能著书。

下帘留乳燕,投饭出潜鱼。

幸好隆中客,无为起草庐。

()

垂阴敢慕甘棠叶,附干将呈瑞木符。十步兰茶同秀彩,万年枝叶表皇图。

芟夷不及知无患,雨露曾沾自不枯。好住孤根托桃李,莫令从此混樵苏。

()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

巫山花巳红,楚水波新绿。两两浣沙人,照影斗妆束。

笑问《竹枝词》,何如《采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