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逸老致虚庵

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

译文

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

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

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

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等污染灵台。

注释

胡逸老:生平不详。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名。

遗金满籯(yíng):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籯:竹箱。作:兴起,成为。

明月:指珍珠。明珠出于老蚌,比喻佳子弟出于门庭。

宴坐:闲坐。图画:一作“画图”。

观水观山:一作“观山观水”。

灵台:此指心。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著名的《菩提偈》诗意。末二句一作“莫将世事侵两鬓,小庵观静锁灵台”。

题胡逸老致虚庵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贬往广西宣州。这首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其时诗人的生活与心境都相对稳定。当时作者由湘返赣,途中经过胡逸老的住处,题诗相赠。

  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荣利,雅有山水之趣。黄庭坚在敬慕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这里用了韦贤的典故。据《汉书·韦贤传》,韦贤号称邹鲁大儒,教育了四个儿子,都很有成就。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首联二句劈空而来,气势惊挺。

  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

  颈联转到正面写致虚庵。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评家认为这两句“奇”。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这里一方面说胡逸老,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驱驰一月似长年,信是西南到极边。细雨狂风常作恶,高山流水亦茫然。

耳闻宿将能擒虎,眼见苗夷学种田。自是清平平地乐,满城歌吹乐尧天。

()

迢递岷峨外,西南驿路高。几程寻嶮栈,独宿听寒涛。

白鸟飞还立,青猿断更号。往来从此过,词体近风骚。

()

六斋帝子联龙衮,三岛神仙列雁行。

绣毂青鸾金羽盖,锦鞯白马紫游缰。

御沟细柳云生暖,禁御飞花雨送凉。

郑国书闻能一一,玉炉清昼为分香。

()

抽铅只是绝尘缘,添汞工夫本性天。情性混融仙道毕,汞铅凝结大丹圆。

()

文见本书魏野一○。夏夜与臧奎魏野会宿河亭联句三十韵。

()

乱后时通问,飘流尚此身。

干戈伤白发,桃李自青春。

故国田畴远,殊方盗贼频。

知君怀老伴,诗酒慰情亲。

()

邂逅飞蓬身事轻,异乡风物不胜情。出无舆马自怜许,食有蛙鱼空瘦生。

失路漫漫迷日影,并溪沥沥灌田声。似闻更有佳山在,试卜东南十里行。

()

入岩仙境清,行尽复重行。若得闲无事,长来寄此生。

涧松闲易老,笼烛晚生明。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