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

译文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黄花城:在今北京怀柔境内。纳兰扈驾东巡,此为必经之地。一说在五台山附近。

五夜:即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栈(zhàn):栈道。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词人随从扈驾。途经黄花城,词人看到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有感而发,作下此词。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时,雪已经堆得与栅栏相平了。“西风”二句紧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积雪的寒光,使人误以为天色已明;“披衣”是由于西风劲吹,寒气袭人。

  下片“对此”二句,又与“看”字关联。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无边无际,不觉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叹息。“何时旦”句用提问表明此时尚未天明,刚才只是误以为天明罢了。最后二句,又是对“何时旦”这一问题的答覆。星光渐淡,大雁开始起飞,离天明也不远了。“平沙”当然是指“平于栈”的积雪。遣词造句都有着落,前后互相呼应,行文十分绵密。

  通篇只描写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词人用开阔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将环境的空旷凄凉映照在情感上,将大的环境空间叠加在深沉而复杂的小的情感上,给人呈现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象筵列虚白,幽偈清心胸。

()

要知筋力衰多少,一觉才回常了了。

邻钟无奈五更何,望断窗纱不能晓。

()

元夕灯光岁益新,羁游四十五年春。垂髫已识东西事,回首宛如前后身。

绣毂雕鞍驱不顾,丹台绛阙到无因。清霜著屋风吹面,素月满庭吾故人。

()

湖入县西边,湖头胜事偏。绿竿初长笋,红颗未开莲。

蔽日高高树,迎人小小船。清风长入坐,夏月似秋天。

()

音信连年恨不闻,书来细读却消魂。

人稀野店山魈语,路僻蛮村荔子繁。

毒草自摇春寂寂,瘴云不动昼昏昏。

此生相见应无日,且置清愁近一樽。

()

万愁聚眼底,城下登江船。

江穷渺渺如,身堕栖栖然。

初来情颇浓,既去情尤牵。

纵目入虚空,顺济皆由天。

回思发程艰,时刻多迍邅。

本无镇浮能,意者造物怜。

造物相始终,百岁亦可延。

风花鼓雪霰,飞舞帆幅前。

未行风还严,既离浪更颠。

薄命亦何辜,动自罗惊弦。

逢人不须说,徒招讥孤骞。

醉歌赤壁游,遐眺追坡仙。

()

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回如鼻吸。

老鱼无守随上下,阁向沧洲空怨泣。

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无大及。

几年养此膏血躯,一旦翻为渔者给。

无情之水谁可凭,将作寻常自轻入。

何时更看弄潮儿,头戴火盆来就湿。

()

人间底处异蘧庐,莫莫堂中岂定居。我尚滞留君去速,荒园三亩梦归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