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更漏子·春夜阑。唐代。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春的深夜静静的,春的思愁绵绵不绝,花丛外杜鹃鸟的声声啼叫,似在挽留西去的残月。相思的人不见踪影,相思的梦也难成,我那孤独的心,如红纱罩里的一点残灯。
最恨的是这时分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阶下的丁香花繁叶茂,每一朵都似同心结。夜雾渐渐地飘散,朝霞在天边灿烂,梁间呢喃着亲亲的细语,飞来了一双春天的燕。
春夜阑:春夜将尽。阑,尽。
春恨:春日的思愁。切:急切,这里有绵绵不觉之意。
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难凭:无所依托。
芳节:百花盛开时节,犹言春天时节。
丁香千结:此处谓固结不开,犹人之愁固结不解。千,一作“半”。
宵雾:夜雾。
晖:光辉灿烂,一作“辉”。
毛文锡擅写闺情,词语艳丽,这首词是一首艺术性较高的闺思之作。
闺中少妇,思念远别的亲人,通宵不寐,直待天明。以其爱之甚切,故恨之亦切;以其思之甚深,故怨之亦深。这一怀思绪,主要通过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和表现。
词中的景物,不仅是作为春天一般景物用以渲染春天的气氛,同时还作为一种意象,借以表达离情别绪和春思春愁。
“花外子规啼月”,思妇在静夜里听到鸟声,本来就容易勾起孤寂之感。以鸟声烘托岑寂,是以动写静。而这鸟声又是子规的啼叫声,便包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子规的叫声近似“不如归去”。杜牧诗云:“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这首词里所写花外子规,也具有思归的意象,但不是用以表示游子思归,而是用以表现思妇切盼情人归来。
“红纱一点灯”,思妇独守空闺,孤寂之中,对着红纱笼罩的的孤灯凝思,此景此情,都带点凄凉之感。“孤灯”在这里是烘托思妇孤寂的一种意象。思妇夜里思念情人,不能入寐,梦也难成,空对着一点寒灯。在寒灯的映照下,益显出思妇心情的孤寂。
“庭下丁香千结”,写室外之景。丁香结蕾,唐宋诗人多用一比喻愁思固结不解。如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首词描写庭下丁香花蕾千结,同样暗寓思妇愁肠千结,表现了思妇的离愁和春愁。
“梁间双燕飞”,双燕飞于梁间,最容易引起思妇的春思和春愁。本来成双成对的燕子绕梁而飞,是一种很和谐的景物,可以唤起欢愉的情绪,然而当对着这景物的主人公心境十分孤寂的时候,这一和谐景物与孤寂的心境恰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当词中的思妇彻夜不眠,送走宵雾,迎来晓霞,看到双燕在晨曦中绕梁而飞的时候,不是解除了夜间相思之苦,而是更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更无法排遣心中的春情和春思、春愁和春恨。
词中子规、纱灯、丁香、双燕这四种景象,是实景,又不是单纯的实景,可以说是“实中有虚”,也就是说既具体又抽象,因为它们已经成了引发愁情的触媒,甚至称了这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这首词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四,登进士第。已而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随王衍降唐。未几,复事孟氏,与欧阳烔等五人以小词为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草玄人已去,天地此空亭。老悟生如寄,狂疑醉不醒。
名题高士传,光失少微星。犹有寒山色,依然为尔青。
题祝山人寄亭。明代。孙继皋。 草玄人已去,天地此空亭。老悟生如寄,狂疑醉不醒。名题高士传,光失少微星。犹有寒山色,依然为尔青。
固蔕深根且一邱,少时尝恐斧斤求。
何人比拟明堂柱,几岁经营江汉洲。
终以不才名四海,果然无祸阅千秋。
空山万籁月明底,安得闲眼石枕头。
次韵和台源诸篇九首之灵椿台。宋代。黄庭坚。 固蔕深根且一邱,少时尝恐斧斤求。何人比拟明堂柱,几岁经营江汉洲。终以不才名四海,果然无祸阅千秋。空山万籁月明底,安得闲眼石枕头。
四面山光思有馀,芙蓉江上世情疏。坐挥弦韵惊林鸟,行把纶竿钓海鱼。
散帙每看高士传,朱门肯曳野人裾。仙踪鹤驾徒劳梦,一夜西风吹草庐。
早秋柬赵山人幼云兄弟。清代。李英。 四面山光思有馀,芙蓉江上世情疏。坐挥弦韵惊林鸟,行把纶竿钓海鱼。散帙每看高士传,朱门肯曳野人裾。仙踪鹤驾徒劳梦,一夜西风吹草庐。
入山飞翠满衣襟,一径松萝曲坞深。龙寝云高横王气,鹤林风定净禅心。
开堂为有真僧出,避地应无俗累侵。响石灵泉多胜迹,与君扶杖细相寻。
次赵克用游灵谷三首 其二。明代。顾璘。 入山飞翠满衣襟,一径松萝曲坞深。龙寝云高横王气,鹤林风定净禅心。开堂为有真僧出,避地应无俗累侵。响石灵泉多胜迹,与君扶杖细相寻。
年来盛倡新文化,愤甚君苗笔砚焚。旧学如君钦邃密,好诗惠我喜缤纷。
引觞斟满多佳趣,味道知腴饫古芬。介弟殷勤示珍著,愧无一面祗瞻云。
次韵和吴中芳蘅孙六十述怀二首 其二。清代。祝廷华。 年来盛倡新文化,愤甚君苗笔砚焚。旧学如君钦邃密,好诗惠我喜缤纷。引觞斟满多佳趣,味道知腴饫古芬。介弟殷勤示珍著,愧无一面祗瞻云。
秋光不待人,汗漫归何处。客心不自聊,每欲为秋恕。
高空无一物,容易秋来去。谁转蓐收辕,以作冥玄御。
凄凄霜露华,微英供晓觑。诸天日远遥,万象方洁著。
将求岁德成,独抱深严虑。秋亦望其朋,人亦思其助。
念八立冬作秋怀诗三首 其一。明代。郭之奇。 秋光不待人,汗漫归何处。客心不自聊,每欲为秋恕。高空无一物,容易秋来去。谁转蓐收辕,以作冥玄御。凄凄霜露华,微英供晓觑。诸天日远遥,万象方洁著。将求岁德成,独抱深严虑。秋亦望其朋,人亦思其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