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

译文

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注释

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

榭(xiè):建于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之木屋。

凤帏(wéi):闺中的帷帐。

蛾:眉毛。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

颦(pín):作动词为皱眉,作形容词为忧愁。

绣户:解释华丽的居室,多指女子的住所。

疏萤:指萤火点点,忽明忽暗。

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创作背景

  朱淑真的爱情生活极为不幸,作为一位女词人,她多情而敏感,因此于中秋节前后几天写下了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一愁未去,一愁又生,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多谢”二字,痴极妙极。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猜你喜欢

彼美石氏姝,相逢绿阴早。

借问此何时,清霜下百草。

舞裙冷猩红,自作背时好。

谁家返魂香,招以华素颢。

水霞晚犹鲜,山日寒更杲。

燕逝蝉无声,园林迹如扫。

饰明以惊昏,岂昧出处道。

飘零余寸丹,耿耿岁华老。

()

日行三百六十五,今夕方除岁云暮。人生忧乐百年期,又见日除当此度。

养和适情宜及时,古今中寿七十稀。自非金石不可永,刀圭谁保长生期。

彭宣老

()

停杯掩袖都无语。容易逢君侬便去。孤雁叫秋风,乱不成行,似解分离苦。

寒山一抹低平楚。泪满钱唐古渡。

眉峰未蹙情先露。弦上传情浑似诉。一字一俄延,错乱宫商,误则随他误。

丝丝烟柳愁千缕。柳上斜晖未暮。

()

邂逅每携诗卷往,猖狂复带酒樽来。逢春须作游山兴,莫待红残吁可哀。

()

残花怨久病,剩雨泣馀妍。不见双旌出,空令九陌迁。

知君苦寂寞,妙语嚼芳鲜。浅紫从争发,浮红任蚤蔫。

天葩尚青萼,国色待华颠。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

()

黄金无限不须成,欲塞河流要负薪。谁识望仙宫里事,只因荡漾阿娇春。

()

尝哦坡老诗,未识柯山坞。

想像亦好园,规摹自渠取。

()

建水千峰外,春城送独归。雨花飘别酒,津柳拂行衣。

剑浦孤帆远,闽天一雁飞。到家应几日,书信莫令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