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经·樵隐

金字经·樵隐

担挑山头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柴,买臣安在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

()

译文

当明月挂上了山头,挑着柴担一步步走下山岗;在长满苔藓的石上,把斧子磨得锋亮。姑且做个樵夫,去隐居在山乡。打柴,那打柴的朱买臣如今又在何方?空山深处,埋没了栋梁高材,一年年老去了时光!

注释

买臣:朱买臣,西汉会稽人。半生贫困,以樵薪为生,而不废诵书。五十岁时终被荐任会稽太守,官至丞相长史。

  起首的两句对仗,把樵夫的生涯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又诗意十足。这样,就自然带出了“且做樵夫隐去来”的结论。然而,句中的这个“且”字,又同时透露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果然,作者随即便从一字句的“柴”上,生发出朱买臣樵薪故事的感想。朱买臣有两件事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件就是《汉书》所载的:“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后来朱买臣做官回到故乡,他那再嫁的妻子自然是羞悔难当,民间因而还发明了“泼水难收”的故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朱妻的“求去”主要起因于口角,但后人多视之为读书人因贫困未遇而蒙受的奇耻大辱,所以朱买臣丢了老婆,却反而大大增加了知名度。第二件是汉武帝在诏授朱买臣会稽太守时,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两件事对普遍处于困顿失意的元代知识分子来说,都是颇具刺激性的。所以小令中虽只写出了“买臣安在哉”五字,却是集中了怀才不遇,富贵难期,读书无用,屈抑难伸的种种愤慨。朱买臣幸而未在“樵隐”中埋没,然而“安在哉”,也就是像他这样如愿以偿、自拔于贫贱之中的例子,如今是休想再出现了。

  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起首两句意境颇美,之后却越来越不堪,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而曲中的意脉又十分连贯,由“樵夫”引出“柴”,由柴引出“买臣”,由“安在哉”引出“空岩”,“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在字面上又与“樵隐”契合。

  作者另有一首《金字经·渔隐》:“絮飞飘白雪,鲜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章法构思与该篇全同。既以“隐”的理想化色彩权且作为自宽自慰,又抑压不住对“未济”现实的愤懑。这种散曲留给世人的印象,恐怕就是“挣扎”二字了。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猜你喜欢

吾爱亭溪好,溪亭生孝思。溪云悬狄望,溪水照莱衣。

衣中密密线,绵绵念母慈。寸心逾线长,万里牵慈闱。

拜表昨陈情,微言感天经。明皇务孝理,辍讲归亲庭。

一养重九鼎,三公为之轻。眉云喜色动,剑水赐衣明。

慈孝曷相感,天机所由生。

()

喧喧桃李蹊,何妨笑幽草。

但愿保天真,徐花春风老。

()

翛然竹树外,茅屋几人家。烟散千峰白,樵通一径斜。

山花堪入馔,石藓试烹茶。父老惊相讯,渔郎何处槎。

()

我轩寻丈馀,中有天地广。灵台湛虚明,夜气接高爽。

()

六峰东面一江横,此老逃名竟得名。

山屋到秋惊雨破,野舟终日任潮生。

消愁物已杯中办,得意诗还枕上成。

三十年前携手地,寺门斜月晚钟声。

()

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别有长。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红燄却清凉。

()

夫君能直节,不耻扬曹轻。

道果因时屈,官无当已荣。

松杉虽偃蹇,霜霰苦峥嵘。

会有良工识,终观大器成。

()

绮楼小小穿针女。秋光点点蛛丝雨。今夕是何宵。龙车乌鹊桥。
经年谋一笑。岂解令人巧。不用问如何。人间巧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