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与李白的《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同时,可互相参照。仇兆鳌《杜诗详注》:天宝三载三月,白自翰林放归。四载,白在齐州,公与同游历下,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是也。

  此诗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后段四句收。首段叙写对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亲如弟兄。次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还寻”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侍立”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屯云”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末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谁为喧卑莫赋诗,几年山涧久安之。区区守禄才糊口,尽觉肥甘盛一时。

()

胜地停车得,离筵载酒勤。岩飞四时雨,树锁一溪云。

似借军持滴,疑将梵呗闻。草成璎珞相,石作贝多文。

催舞鸡三唱,惊栖鹊数群。潮音喧寂改,曙色去留分。

恋恋皈慈氏,沾沾御李君。秋山如有意,苍翠转氛氲。

()

野人禅客合相陪,渐老诗心亦共灰。

朱草阶前容不去,白莲常上喜频来。

地形各占幽深境,天产俱为散逸材。

犹恨东郊西寺远,闲门难并水边开。

()

仙李门阑秀气钟,二山朋盍玉为容。晋人潇洒坐连壁,杜老风流吟两峰。

昆府烟霞浮几席,蓝田丘壑蕴心胸。俯容列岫葭相倚,遥许它山石可攻。

光彻郡城翔白鹭,影摇江水照黄龙。价高难把连城易,官冷聊将一谷供。

疑是玑衡临处落,端如日月合时逢。主宾对面成三友,伯仲摩云拱九重。

雁荡浪誇鸾有侣,庾楼徒诧剑相从。綵衣戏罢看山色,不似慈颜喜气浓。

()

新计警策速如神,又见关中出舜民。

正是稠云方积雪,俄蒙摛藻便为春。

蜂拥鹤膝音虽婉,金埒铜山句未贫。

故将风骚方入选,少卿同是陇西人。

()

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丧乱丹心破,王臣未一家。

()

玉皇恩诏别星班,去压徐方分野间。有鸟尽巢垂汴柳,

无楼不到隔淮山。旌旗渐向行时拥,案牍应从到日闲。

想忆朝天独吟坐,旋飞新作过秦关。

()

风光竟岁宜人少,乐事惟春取数多。果下小骝君借我,一鞭随意掠烟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