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

译文

野外的烟气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伤,泪水浸湿了衣领我都浑然不知。

没有了春风河岸的芦苇依旧碧绿,就好像我当初送你过江的时候一样。

注释

和甫:王安石弟王安礼。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二十里。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吴安持的妻子。古时女子出嫁后,从夫姓,称某氏。

助人悲:人本已伤别,烟雨荒凉更加重这种悲伤。

春风沙际绿:春风吹拂,沙边草青。

一如:一切都像。汝:吴氏女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礼赴京任尚书左丞。从熙宁九年(1076)罢相返金陵至是时,王安石已七年未与长女相见,此番送弟,触景生情,更为思念远方的女儿,诗人饱含深情,融情入景,写下这首七绝寄予她,表达了父女之间的骨肉至情。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丰富感情和平凡心的平常人。他这首借送弟兼寄女儿的诗,充分表现了一个兄长、一个父亲对亲人的深厚感情。这首诗实是写给女儿的,是为了送弟的缘故,来到龙安江边,触景生情,想起女儿出嫁时的复杂心情,不由得再次泪下沾衣。封建社会女子出嫁后,与父母的关系就疏远了,骨肉分别,给父亲的心灵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孩子的家庭幸福又是父母所期盼的,因而分别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很少有父亲如此真实地表露对女儿出嫁的种种无可名状的心态,王安石却深切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平凡的父亲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说来到江边送弟,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骨肉分离,这种场面又一次经历,怎不让人泪下沾衣。诗人说“泪下”而又“不自知”,正写出了站在江边遥望亲人远去时痴凝的神态,其中感情深厚沉郁。后两句说,除了春风吹绿了沙滩这一点与当年不同,一切都和当年送你出嫁时是一样的让人伤感。而“除却”一句又特巧妙,把春来草绿、凄迷伤情的景色特点反而加强了,风物一如往日,而今亲人却各自东西,心里必会伤怀和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猜你喜欢

自谒上元归,不作向平想。俨然病维摩,阿閦在手掌。

()

三叹朱弦识者稀,君才何处不相宜。且醒无定输瀛梦,共醉有时际会卮。

桂蔼晚香留月阙,菊舒寒滟迸霜篱。秋光何限相思感,独向皋原放雪衣。

()

人言窟头穴地来,子囚厥父天击雷。谁参燕军冯老子,小喜肩比真舆台。

何时册子亦解读,田夫牧竖教一隈。孔子同寿共夸说,吟诗台尚河间开。

我行过此问往迹,不见茂树惟枯荄。绝响克死所事说,徒生见臣于人才。

咄哉景城何其辱,一夫阅历九主回。想其进身由宦者,巡官文学初淹该。

荐之河东掌书记,眇龙颔首低以徊。遂直学士卧刍束,戒体不毁美女胎。

群帝崩崩我相独,宛然石戴土曰嵬。事晋事汉等闲事,痴顽绝倒天不菑。

佛救不得皇帝救,羓喜而北斯言阶。世宗真龙压旻卵,不谏忽谏当浮杯。

阶下作得山定否,其言不验鸣知哀。七十三死长乐叙,谓无廉耻欧阳咍。

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嗟荣哉。子弟臣司长夫父,以国居贾何多财。

閒出所有赒乡里,鬻此土阜千秋苔。独不堪赋君子寿,南山之苔北山莱。

()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

同年三百道相如,天地生人又一初。闽水有情春送棹,塞鸿无恙夜来书。

诗成綵笔云连扫,红满胆瓶梅正舒。赋罢远游谁与和,烟波渺渺正愁予。

()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

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驱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

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

荐萧嘉树林,霜来还结果。每避山猿窥,时向窗前堕。

()

烟曀越嶂深,箭迅楚江急。空抱琴中悲,徒望近关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