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不断·自叹

拨不断·自叹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

译文

春朝刚过,又到了秋宵时节。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鲜艳美丽的花儿到了季春时节,色彩逐渐消退;每月十五过后,月亮就不再显得那么皎洁。月残花落,实在令人伤感不已啊!

注释

拨不断:曲牌名。又名“续断弦”,属双调宫曲调。此调流行于南宋和元代。全曲六句,基本句式为三三七七七四,押三平韵三仄韵。

恰:才,刚刚。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时节。消:消失,减退。

落(lào):零落,凋谢。这里是韵脚。

拨不断·自叹 创作背景

  王和卿生活于金末元初,和关汉卿同一时代。当其时,元蒙贵族对汉族士人歧视,战乱造成人们生活的颠簸,加之科举的废置,又堵塞了仕途,因而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沉抑下僚”。这首散曲就是创作于这种背景之下,大致时间当在元代初期,而具体年份未得确证。

  此曲由叹时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残花落”之深慨,抒发了一种老大无奈的伤感情绪,自叹亦复叹人。春花易逝,秋月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伤感心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后主之《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眼前的情与景,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满之意,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悲哀之情。若就诗意看,无非如此,似不足誉扬。但就内容表现而言,此词有一种令人感到似浅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浅者,是因为“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人们已经见得很多了。而月残花落虽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这首小令从头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写去,别无一点“人事”的描述,其意旨归趣显得含蓄不明,这就不禁令人产生似熟还生、似浅还深之感,并由此而生吟咏的兴趣、索解的心理。

  若就律艺方面而言,这支小令六句六韵,由“春”、“秋”而衍“花”、“月”,然后似轱辘蝉联而下,一脉贯通。曲中“春”字、“花”字、“月”字各出现三次,“秋”字出现两次,春、秋、花、月,反复吟唱,造成一种宛转流畅、回环往复之美。在全曲短短三十一字中,两用对偶,一为工对,一为流水对,整饬中又富于变化,显得和顺谐畅。同时用典自然浑化,若出己手,这一切却又使得它流光溢彩,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

  生活在金末元初的王和卿,散曲作品并不多,既有滑稽调侃,粗俗嘲谑之风,也有空灵之作,如这首小令。但无论哪类作品,皆颇具特色。其题材、风格之多样,也可以说预示了元代散曲多元发展的端倪。

王和卿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首,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猜你喜欢

十载行藏,几度相看,邮亭一灯。任迷离缬眼,非花非雾,横斜世路,为谷为陵。

湘佩徒捐,郢歌谁和,看到无心似未曾。归来好,过琵琶江浦,也湿吴绫。

蛾眉淡后谁憎。只倦翮追飞感倍增。向韶年青鬓,都添缟雪,春风紫陌,几践玄冰。

去就难同,平生可念,要路由人衮衮登。吾休矣,有茶烟禅榻,片石疏藤。

()

十日江头一向风,差差寒浪白吹空。

渔舠轾小不如叶,信意低昂风浪中。

()

虏求妙笔威难屈,石载归舟贫独甘。

若使此风闻一世,真能立懦与廉贪。

()

山月照我形,水月澡我神。

对月泪已波,尚想亭之人。

高怀寓玄照,清晤逃时纷。

老我竟谁怜,岁月空峥嵘。

寒光注夜夜,琼树舒冥冥。

而子於是间,逸抱回天真。

我时走浩荡,乾坤渺虚营。

文字挂众陋,一纵不可循。

子起笑谓言,世念违红尘。

忘言亦忘默,第饮千杯醇。

藉我月下草,枕我亭边云。

游将蹑天去,寸步逶迤亲。

故人今何许,白日仍西倾。

悼徃迹已迈,趋交意弥屯。

尚尔一径迷。烟草空亭亭。

何当三千秋,归鹤惊四邻。

()

历尽酸辛偿尽泪,灯前病里吟边。珠沈沧海玉生烟。

寂寥春似梦,迢递夜如年。

一瓣心香无限意,尘劳忧患都蠲。芳韶长驻月长圆。

枣花多结子,柳穗莫飘绵。

()

消食平生不讳饥,书来何事戒冰脾。蔗霜蒟酱殊嫌腻,芒角枯肠此最宜。

()

山中折柬自家戎,写看当时一撚红。遂有轻风生两腋,其如蓬鬓苦双童。

清欢无计追潭府,小妹多情护守宫。拟趁白云过竹院,淩风收拾玉芙蓉。

()

睡美茶甘合有魔,苏端酒好亦慵过。世情久怕惊蝴蝶,病体难移疥骆驼。

梦少却占心正定,腹便惟为饭摩挲。书签把出风檐读,野马尘埃日日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