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

()

译文

刚刚接近中秋,月已清圆,似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挂着一团冰盘。

忽然间,觉得今夜的月亮,独自行进在,与天隔离的空间。

注释

诚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进士及第,授赣州司户,继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居永州,万里力请始见。张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终身服之,并名其书室曰“诚斋”。

鸦青幕挂一团冰:谓鸦青色的天空悬挂着一轮寒冰似的明月。幕:帷幕这里指天空。

元:同原。

粘天:附着天。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正是诗人晚居家中,于诚斋望月,一时兴发而作。

  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诗的首句正是袭用这句俗语的语意。“才近”二字,扣题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称得上“近”了。本来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这句俗语突出的是“中秋”,重点在“分外”。分外者,特别之意也,即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点。八月十二,虽还未到中秋,但却接近中秋;虽未达到“分外”,却也是“已清”了。这已初步道出了题意。

  第二句,进一步写“望”。诗人所望见的是“鸦青幕挂一团冰”。仰望高空,俨如帷幕,色比鸦青,倍觉淡雅。在这淡雅的帷幕之上,悬挂着一轮明月,色泽的优雅、美丽,颇能引人入胜。还不止此,在这里诗人不说“月”而说“一团冰”。团者,圆也;而冰的内涵首先是凉其次是亮,再次是白,这较之“一轮月”不仅更为形象,而且创造出一个既优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优雅的境界。它不仅给与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诗中是一个转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个过渡。“忽然觉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简直就是一句白话。这种语言,新鲜活泼,是诚斋诗的特点之一。

  第四句则说明“忽然觉得”的内容,也就是对“今宵月”的一个遐想。月是历代诗人最喜欢歌咏的景物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月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而他们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诗人能独辟蹊径,别有所想,出人意表。诗人想的是这个月亮“元不粘天独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来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独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无,一轮明月高悬,似乎无所附丽,独自运行。设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这首小诗,既创造出优美的境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启迪着读者的思路;而那种通俗的语言,虽然传统的诗家,视为“鄙俗”,却使读者感到新鲜活泼。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猜你喜欢

谁谓斯文无定价,独怜之子坐虚名。

主司头与笔俱点,宰物心如秤样平。

骏马却还国西域,病鸱堕落屋东坑。

老夫谢绝人间事,亦为诸贤喜且惊。

()

相送一尊酒,游子万里心。倚剑白日暮,长啸春江深。

自矜屈宋俦,未登词赋林。丈夫立功名,何计尺与寻。

鸾凤会轩翥,岂终鸡鹜群。行当献奇策,台已筑黄金。

()

先生自舞琴。(《三乐达节》)
波上人如潘玉儿,掌中花似赵飞燕。(《采莲曲》,
以上并见《乐书》)

()

殊方作异客,胜日喜游陪。鼓噪风雷动,帆争锦绣开。

诗元无格律,谁与定敲推。折得新荷叶,聊将当酒杯。

()

生也无涯信有涯,幽情谩自惜芳华。

每怜修洁听诗鹤,难遣低斜篆壁蜗。

境熟不疑身是妄,虑澄始觉梦成赊。

晚晴看遍江头水,流尽西林一片霞。

()

霜距金犀利,烟毫枳棘铦。

绿沉裁镂管,翠羽饰雕奁。

几格朱黄杂,台床竹素兼。

古今资日用,错综尽洪纤。

()

楚山秋色半凄凉,谁与炊成万粟黄。

明月尚在天上本,西风未了世间香。

猝然甚有惭羊脾,老矣何曾识蟹肠。

若得一株红照几,白头今夕醉柴桑。

()

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

川陆殊涂轨。懿亲将远寻。

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乐会良自古。悼别岂独今。

寄世将几何。日昃无停阴。

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

促促薄暮景。亹亹鲜克禁。

曷为复以兹。曾是怀苦心。

远节婴物浅。近情能不深。

行矣保嘉福。景绝继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