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陇头吟。唐代。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
长安:一作“长城”。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迥(jiǒng):远。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偏裨(pí):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海西:一作“海南”。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诗中,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在十句诗中,作者这三种类型的人物,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我求一州牧,竟至无津涯。相看佩铜虎,似欲凌青霞。
分陜本相事,憩棠成棣华。优游山河胜,肯厌多风沙。
永叔西斋送冲卿知陜府。宋代。刘敞。 我求一州牧,竟至无津涯。相看佩铜虎,似欲凌青霞。分陜本相事,憩棠成棣华。优游山河胜,肯厌多风沙。
晨出北郭门,遥见一抔土。借问谁家田,云是前人墓。
青松夹道生,薤叶披朝露。寂寂蒿莱下,但见狐与兔。
阴阳无停机,谁能识其故。
拟古四首 其三。元代。胡奎。 晨出北郭门,遥见一抔土。借问谁家田,云是前人墓。青松夹道生,薤叶披朝露。寂寂蒿莱下,但见狐与兔。阴阳无停机,谁能识其故。
杳杳层楼出半山,森森寒木护重关。白云不去为霖雨,要与青山一样閒。
再用鲜于伯机郭安道韵题房山画二首 其二。元代。许有壬。 杳杳层楼出半山,森森寒木护重关。白云不去为霖雨,要与青山一样閒。
花朝恰了一分春,雨雪阴霾占两旬。
物态未妍寒瑟缩,人生易老事因循。
洗瓷杯酌浮蛆酒,拥地炉烧诗带薪。
翻忆昔年成感慨,长官出郭劭耕民。
花朝。宋代。杨公远。 花朝恰了一分春,雨雪阴霾占两旬。物态未妍寒瑟缩,人生易老事因循。洗瓷杯酌浮蛆酒,拥地炉烧诗带薪。翻忆昔年成感慨,长官出郭劭耕民。
名卿绪前辈,风格如玉山。
累累培塿中,见此高孱颜。
揽辔忽思归,无人解縻贤。
飘颻驾紫车,浮云视朱丹。
向来小病恼,体力今已安。
胡为犯风雪,江湖行路难。
呼酒暖征衫,宁计斗十千。
倡酬悔不数,长怀悲短缘。
离合固常事,匆忙增惘然。
浩荡海山春,登临想臞仙。
笑我守荒径,老茧深裹缠。
拟题忆鄞句,思咽冰下泉。
迟公寄新作,使我头风痊。
次韵王正之提刑大卿病中见寄之韵,正之得请。宋代。范成大。 名卿绪前辈,风格如玉山。累累培塿中,见此高孱颜。揽辔忽思归,无人解縻贤。飘颻驾紫车,浮云视朱丹。向来小病恼,体力今已安。胡为犯风雪,江湖行路难。呼酒暖征衫,宁计斗十千。倡酬悔不数,长怀悲短缘。离合固常事,匆忙增惘然。浩荡海山春,登临想臞仙。笑我守荒径,老茧深裹缠。拟题忆鄞句,思咽冰下泉。迟公寄新作,使我头风痊。
双峰崷崒依女墙,纤径崎岖通上方。旧拟来游今始到,溽暑全涤西风凉。
带山琳宇皆南向,矮垣横缭千年樟。稍前不浪舟尤稳,翠微高竦飞岚光。
翠筠旁偃石壁峻,杂以野花缘纪堂。随潮帆影拂槛过,岛屿萦回江天长。
西北群山来未已,横空旌旆时飞扬。城中万瓦鳞叠碧,郭外千畦云浮黄。
凭眺独立无人径,山僧见怪询行藏。我谓仆夫勿饶舌,迩来埋首随韩康。
归循旧途怕人识,左旋右折逾崇冈。却到平地重回望,离离塔影凌青苍。
登巾子山。清代。张梦兰。 双峰崷崒依女墙,纤径崎岖通上方。旧拟来游今始到,溽暑全涤西风凉。带山琳宇皆南向,矮垣横缭千年樟。稍前不浪舟尤稳,翠微高竦飞岚光。翠筠旁偃石壁峻,杂以野花缘纪堂。随潮帆影拂槛过,岛屿萦回江天长。西北群山来未已,横空旌旆时飞扬。城中万瓦鳞叠碧,郭外千畦云浮黄。凭眺独立无人径,山僧见怪询行藏。我谓仆夫勿饶舌,迩来埋首随韩康。归循旧途怕人识,左旋右折逾崇冈。却到平地重回望,离离塔影凌青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