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题稚川山水 创作背景

  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张金海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675-676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猜你喜欢

怪怪奇奇不可陈,搜奇抉怪殆穷神。

曾编金钥李商隐,屡赐银杯胡楚宾。

丽服靓妆皆可玩,大羹玄酒并忘辛。

文章三变公为伯,自愧惷愚冬复春。

()

雪霁下扬了,闲望江上山。

山山如白玉,日照金孱颜。

是时江水净,影落清镜寒。

潮催庾信老,云送佛狸还。

万古感心事,惆怅垂杨湾。

()

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

禅悦兼芳旨,法言恋清琴。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

()

杜曲衣冠尽,群凶转跳梁。疏林巢燕雀,空谷斗豺狼。

衣湿彭衙雨,砧敲楚岸霜。年荒难自给,拾橡当糇粮。

()

蔌蔌天花落未休,寒梅疏竹共风流。江山一色三千里,酒力消时正倚楼。

()

看花长是盛时来,飞雪从渠到玉杯。

天惜国香尘土涴,故应偏向石间开。

()

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

谁家更有黄金屋,深锁东风贮阿娇。

()

麦秋中夏凉风起,送君西郊及沣水。孤烟远树动离心,

隔岸江流若千里。早年江海谢浮名,此路云山惬尔情。

上古全经皆在口,秦人如见济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