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

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

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

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徐锡麟

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

猜你喜欢

数点寒鸦日又西,转寒天色易凄迷。

青山半出烟涵郭,红叶乱流霜满溪。

半壁秋灯吟对影,故园夜雨梦扶犁。

山人饱听农歌卧,但愿年丰谷价低。

()

萦纡一带本乎漫,碓碓依村自作滩。

卷却片帆舟转急,斟残斗酒雨犹寒。

从教稚子嗔归晚,只为良朋得会难。

佳景无穷吟不尽,还家携与社中看。

()

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涨焰通天红。

曾楼杰观舞燧象,绮峰绣陌奔烛龙。

始从李博士桥起,三面分风十五里。

崩摧汹汹海潮翻,填咽纷纷釜鱼死。

开禧回禄前未闻,今更五分多二分。

大涂小撤噤不讲,拱手坐视连宵焚。

殿前将军猛如虎,救得汾阳令公府。

祖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

()

男儿负所学,挟笔干时贤。所求贵得志,展翼青云巅。

家住扶桑下,门临铜柱边。海水一万里,崎岖路几千。

只身涉溟渤,行李滋蛮烟。富贵如可求,艰难甘弃捐。

讵意竹箭流,还教点额旋。孙阳实未来,绝尘徒自怜。

且归玩沧海,五车恣幽研。他年一昂首,自然摩高天。

石房垂椰叶,芸室烧龙涎。药苗穿篱秀,秋韭割来鲜。

烹鸡下美酒,茉莉薰昼眠。人生有如此,圭组何必先。

我本谈空士,旧游曾留连。道义既云合,交情良亦坚。

相订或重来,开池种白莲。今转送君去,殷勤一赠言。

客路日易短,寒螀啼君前。悲欢岂有定,倚仗久难诠。

五尺何多力,万事如钩连。秉心皈绣佛,胜着祖生鞭。

()

经年豺虎遍郊关,复报鲸鲵渤澥间。计拙自怜蚕茧缩,时危偏感燕巢艰。

管宁控寂难浮海,庞德乘幽畏住山。辛苦师贞今正吉,不知何以慰愁颜。

()

依阶疑绿藓,傍渚若青苔。漫生虽欲遍,人迹会应开。

()

结庐人境外,隔水见精庐。花亚樽中酒,云生架上书。

山空闻唳鹤,溪静见游鱼。高卧羲皇上,北宪恒晏如。

()

秋柳无丝欲罢吹,隔湖依旧见帘垂。一堤月出独寻梦,千树叶飞谁写诗。

风射城墙惊断角,瀑临书案洗残棋。不须更向桥头立,江蓼花红落满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