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闻雁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参考资料:

1、沈德潜《高诗别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猜你喜欢

江海十年几战酣,劫灰飞尽到耕蚕。乱翻文物想犹在,彫弊徵科恐未堪。

眼底兴亡即今古,胸中形胜欠东南。因君渐有扁舟兴,伫待清风洗瘴岚。

()

帝力无私万国通,尚思寒谷待春风。欲将和气均天下,都在熙熙造化中。

()

越客上荆舠,秋风忆把螯。

故烦分巨跪,持用佐清糟。

饮量宽沧海,诗锋捷孟劳。

甘餐饱觞咏,余事付钧陶。

()

净刹枕城隅,溪光清且虚。僧閒对驯鸽,客至数游鱼。

岩气浮川上,林香生雨馀。南云虽可望,长与沃洲疏。

()

时恭时祀。

有物有则。

伊我上圣。

实抱明德。

牺象交陈。

郁尊四塞。

黍惟嘉谷。

酒惟玄默。

荐通苍祇。

庆樿黎黑。

愿灵之降。

祚家佑国。

()

扇里薰风细,壶中化日长。榴花高下照红妆。花外飞云馥郁、水沈香。

新竹轻储粉,流莺巧弄簧。不知何处是华阳。应有千年白李、荐霞觞。

()

我行复至郡,舍馆临官市。市言虽杂乱,亦复有至理。

诤词何纷纷,半是村农子。懦拙易成忿,忿息讼方始。

云从去岁来,日日向城里。良田半已典,岂不思秉耒。

今春多夜雨,农事家家起。未得见长官,胥吏来无已。

()

年年腊後见冰姑。玉肌肤。点琼酥。不老花荣,经岁转敷腴。向背稀稠如画里,明月下、影疏疏。江南有客问征途。寄音书。定来无。且傍盆池,巧石倚浮图。静对北山林处士,妆点就、小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