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

译文

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江山沦丧在于没有宏伟的谋划,连德祐皇帝也向异族下拜称臣,就像从天上落入泥涂。

德祐已是亡国之君,即使杜鹃啼到嘴角流血也是无家可归了,小皇帝也死于非命。

人已老去,秋风吹得我心情不佳,梦中醒来,寒月照着孤寂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暂时的成败不算什么,最值得关注的是让人称道自己是一个大丈夫。

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别却:离开。

啼鹃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金瓯:金属制成的盛酒器,后借喻疆土的完整坚固。

衮衣:衮服,古代帝王及上公绣龙的礼服。

恶:病,情绪不佳。

参考资料:

1、夏延章.文天祥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42-147

金陵驿二首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所作。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途中经过旧地,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两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

参考资料:

1、詹杭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2-1363

2、夏延章.文天祥诗文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42-147

  第一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转夕晖”之“转”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他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第二首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头两句从宋高宗当年的行宫,写到此时亡国的现实,连德祐皇帝(即宋端宗)也向元朝下拜称臣了。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骊龙颔下须。”从德祐皇帝写到小皇帝昺,两句分写皇帝的一降一死,概括地反映了南宋亡国的悲惨。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两句化用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国亡家破的孤寂危苦的心情。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最后,作者告诫自己,要为后世作出榜样。的确,四年后,诗人受尽种种折磨和苦难,战胜种种诱惑和威胁,从容就义,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宝库中谱写了一曲永远鼓舞中华儿女的悲壮之歌、正气之歌。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猜你喜欢

雪里最怜梅破萼,花时那负岁寒心。

不因王子聊乘兴,争得林逋为赏音。

()

帘捲堂前桂子凉,一轩灯火夜初长。月中春好元无价,天上风来别有香。

棠棣一家同映秀,词林百世继馀芳。閒花野草空无数,掩尽人间独擅场。

()

弘都多雅度,信乃含宾实。鸿渐殊入升,上才淹下秩。

()

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序。

譬如以周召为丞相,仲尼居御史府,毕公高备拾遗,蘧伯玉为太傅,博士则以颜闵,执金吾以季路,卫尉以卞严子,光禄以仲山甫,郡守以子产,詹事以孔父,史鱼司直,申伯为御,下至旄头式候亦羿万之伍,则唐虞之隆,成康之际,陈功比德,自无以喻。

武帝为之大笑,盖甚言其难遇也。今视元祐之时,彼固何足慕哉。

群贤拔茅,大奸脱距。如确如惠,必斥必去。师保万民,维温维潞。

大老既归,百揆时序。师表以韩,押麻以吕。班廷谢门,纷鹓振鹭。

守正如王,博闻如顾。钱刘曾孔,滃云蒸雾。其未登于录者又不可一二数。

宣制正衙,天人交助,翕然闾巷,曰司马雨。公盖异时攘臂于代言之间,而染指于同省之赂,顾犹有是语。

则是非之公,盖未尝不具也。然则插齿吐吻,擢项结股。

委蛇其迹,偊旅其步。虽辨知闳达溢于文辞,而诙谐者犹皆不之与,后之君子其必知所去取矣。

幅纸之得,正邪以寓。式窥厥衷,逸史是补。

()

老眼昏花废课程,小窗久矣断书声。夜来忽得君诗卷,自起挑灯读到明。

()

海民慢寒备,不畜衾与裯。

虽苦地气泄,亦无徒跣忧。

逐客久未安,集舍占鸺鶹。

念昔使胡中,车驰卒不留。

貂裘溯北风,十袭犹飕飕。

中涂履冰河,马倒身自投。

宛足费冯翼,千里烦帣韝。

十年事汤剂,风雨气辄浮。

南来足忧虑,此病何时瘳。

名身孰亲疏,慎勿求封侯。

()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

壶里清水水里人,个边无地可留尘。

何时去弄池中月?照我星星白发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