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译文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注释

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

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舅姑:公婆。

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近试上张籍水部 创作背景

  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张籍。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2、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近试上张水部》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五。下面是当代女文学家、著名学者沈祖棻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猜你喜欢

载酒酹江月,对客唱杨枝。江山宾主清绝,此会见应稀。

天遣秋明似镜,人比潮来有信,佳节莫差池。回首曲江曲,往事不胜悲。

种前水,胥后水,水群飞。素车白马塞路,我亦弄潮归。

怪底双眸役月,赢得双髯酿雪,意态已全非。吩咐乱涛上,莫打钓鱼矶。

()

风飒沈思眼忽开,尘埃污得是庸才。那堪更见巢松鹤,飞入青云不下来。

()

五龙何岧峣,苍翠锁髻鬟。上有石夫人,亭亭白云间。

白云影落横湖水,照见衣裳明镜里。当时拥袂泣无声。

地久天长扶不起。风疏石发森绿苔,云罗静敛菱花开。

盈盈漫道不能语,环佩凌霄疑下来。石夫人,尔何苦?

累累同化七子女,奚不奋飞归乐土。陵谷变迁经几时,不转贞心自今古。

我思鞭山到海东,唤尔良人转飞蓬。山头之石复人化,笑脸相对朝霞红。

碧虚携手共飞去,一洗万古烦冤空。雾鬓烟鬟竟难改,青冥回立年年在。

待夫君兮何时还,日送云帆向沧海。石夫人,恨休歇。

精卫衔石女化蝉,宇宙由来常多阙。望夫之山更何人,与尔迢迢竞突兀。

天荒地老同此心,泣向姮娥诉明月。

()

厄运初遘。

阳爻在六。

干象栋倾。

坤仪舟覆。

横厉纠纷。

群妖竞逐。

火燎神州。

洪流华域。

彼黍离离。

彼稷育育。

哀我皇晋。

痛心在目。

天地无心。

万物同涂。

祸淫莫验。

福善则虚。

逆有全邑。

义无完都。

英蘂夏落。

毒卉冬敷。

如彼龟玉。

韫椟毁诸。

刍狗之谈。

其最得乎。

咨余软弱。

弗克负荷。

愆衅仍彰。

荣宠屡加。

威之不建。

祸延凶播。

忠陨于国。

孝愆于家。

斯罪之积。

如彼山河。

斯衅之深。

终莫能磨。

郁穆旧姻。

嬿婉新婚。

不虑其败。

唯义是敦。

裹粮携弱。

匍匐星奔。

未辍尔驾。

已隳我门。

二族偕覆。

三孽并根。

长惭旧孤。

永负冤魂。

亭亭孤干。

独生无伴。

绿叶繁缛。

柔条修罕。

朝采尔实。

夕捋尔竿。

竿翠丰寻。

逸珠盈椀。

实消我忧。

忧急用缓。

逝将去矣。

庭虚情满。

虚满伊何。

兰桂移植。

茂彼春林。

瘁此秋棘。

有鸟翻飞。

不遑休息。

匪桐不栖。

匪竹不食。

永戢东羽。

翰抚西翼。

我之敬之。

废欢辍职。

音以赏奏。

味以殊珍。

文以明言。

言以畅神。

之子之往。

四美不臻。

澄醪覆觞。

丝竹生尘。

素卷莫启。

幄无谈宾。

既孤我德。

又阙我邻。

光光叚生。

出幽迁乔。

资忠履信。

武烈文昭。

旌弓骍骍。

舆马翘翘。

乃奋长縻。

是辔是镳。

何以赠之。

竭心公朝。

何以叙怀。

引领长谣。

()

日火烧空海欲乾,莲宫深处书生寒。

佛家一片清凉景,借与诗人尽日看。

()

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才子富文华,校雠天禄阁。

寿觞佳节过,归骑春衫薄。鸟哢正交加,杨花共纷泊。

亲交谁不羡,去去翔寥廓。

()

瘦影相随九节筇,同袍无处觅行踪。远看天目山中寺,来听石头城里钟。

洗钵泉通陈井水,开窗云度蒋陵松。忽闻一夜猿啼月,却忆飞来最上峰。

()

烟雾空濛雪满山,溪行清绝不知寒。披云钓艇游仙去,激水风轮入画看。

野宿遗黎兵后泣,宵征武士道傍餐。多愁多病谁知者,强对清尊一破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