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 王孙圉论楚宝

国语 · 王孙圉论楚宝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
楚国大夫王孙圉去晋国行聘问之礼,晋定公设宴款待他。赵简子主持礼仪,他的佩玉叮当作响。赵简子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道:“还在。”简子说:“它作为楚国的宝物有多久了?”王孙圉说:“楚国从没有把它当宝物,楚国视为宝物的,叫观射父,他擅长辞令,出使诸侯国,不会让敝国国君成为话柄。还有一位左史,名叫倚相,他能够引经据典以说明各种事物,成天向敝国国君进献历史上的成败,让敝国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功业;他还善于取悦于天地鬼神,顺着他们的好恶,让神灵们对楚国没有怨气。还有一片沼泽地叫云梦,它连接着徒洲,这里盛产金、木、竹、箭,宝龟、珍珠、犀角、象牙、皮革、羽毛,这些是用来供给兵赋,防备不测的;是提供礼物,以便接待宾客,进献给诸侯国。如果诸侯喜欢这些礼物,再辅之以优美的辞令,还有对不可预料事件的防备,加上神明的保佑,敝国国君大概可以不得罪于诸侯国,而国家和百姓能得以保全。这些才是楚国的宝物。至于那个白珩,不过是先王的玩物罢了,算得上什么宝物呢? “鄙人听说国宝有六种。圣明之人能够制作评议各种事物,凭这个辅助国家,国家就把他当作宝贝;玉器足以保护庄稼,使上天没有水旱灾害,国家就把它当作宝贝;灵龟足以显示善恶好坏,国家就把它当作宝贝;珍珠足以抗御火灾,国家就把它当作宝贝;金足以抵御兵乱,国家就把它当作宝贝;山林湖泽足以提供财物用品,国家就把它当作宝贝。至于那些叮当作响、徒有其表的美玉,楚国虽然是蛮夷之国,也不会把它当作宝物的。”

王孙圉(yǔ):楚国的大夫。定公:晋国国君,名午。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赵简子:名鞅,晋国大夫。鸣玉:贵族衣服的佩玉随行走而碰击鸣响。相:主持礼仪。白珩(héng):美玉名。 观射父(guānyìfù):楚国大夫。 左史:史官名。倚相:人名。说:同“悦”。 薮(sǒu):湖泊。云:云梦。箭:一种竹子,可以作箭。 不虞(yú):没有料到的祸难。 共:同“供”。 皇:大。相:辅助。 庇荫(bìyìn):庇护。 臧否(pǐ):吉凶、善恶。

《王孙圉论楚宝》是春秋时杰出史学家左丘明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记载王孙圉论宝的故事。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于晋,在晋定公为之举行的宴会上,晋国大夫赵简子鸣其佩玉,向王孙圉炫耀,并讯问楚国佩玉“白珩”之玉的价值。王孙圉回答,楚于“白珩”未尝为宝;楚之所宝,是辅君治国之贤臣观射父、倚相,是出产众多物资之云梦,是一切足以使国家得福利弭灾祸之财物;而不以玩饰之物为宝。王孙圉和赵简子对何者为宝的认识,立足有高低之分,着眼有公私之别。王孙圉在论楚宝时,针锋相对,义正辞严,滔滔不绝,见解卓越,而讥刺之意,溢于言表。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你喜欢

杜鹃血泪洒京门,岭上衣冠枉断魂。滚滚长江何处是,梅花影里月黄昏。

()

一条带水永纡回,南部名都此占魁。吊古客寻鸿爪去,卖花娘抱马头来。

清时酒奏升平曲,劫后风悲瓦砾堆。听说鸡鸣山半寺,梁皇尚有舍身台。

()

断云催落日,寒雁溯西风。一樽别酒青山,去意晚来浓。

人道九年教化,好似一天时雨,未论桔槔功。芹水香名在,传诵满儿童。

束图书,装琴剑,买孤篷。今宵明月相看,千里与君同。

休管青毡旧物,须有铁冠新命,霜气凛秋空。醉笔点行色,江树向人红。

()

惠诗传驿旧,立雪想师遥。

一别此山去,清风不可招。

经窗云半掩,石塔水偏朝。

托迹今三宿,伊谁共寂寥。

()

计度升迁俛要津,卑污启事避人陈。尊官掌记知多少,冷语闲谈泄漏频。

()

诗在天地间,风清月明处。

若为深闭门,而可觅佳句。

夫君小元龙,豪气隘区宇。

青春发诗材,秀茁长膏雨。

流水与行云,吾不见滞住。

乘月涤吟毫,玉碗三危露。

超诣自透脱,悟在观剑舞。

入宫画蛾眉,胡为众女妒。

君诗亦何憾,千载一时遇。

向也诗道昌,吟声喧禁御。

应制沈香亭,龙巾曾拭唾。

今焉诗道厄,短筇策江路。

悲啸梁甫吟,侘傺离骚赋。

浮云时卷舒,睨此知出处。

此其随之义,大隐会境趣。

天地梅又春,风紧雪飞絮。

一笠灞桥驴,吟鞍且临汝。

得句从人传,传今亦传古。

要知是家传,审言以传甫。

传之而又传,衣钵传宗武。

()

郑虔官冷饭不足,杜陵高歌劝归来。古人失意有如此,嗟我不去胡为哉。

山中屋庐殊未破,门前稻秫已堪栽。扶犁有子健如犊,不信石田荒绿苔。

()

虎溪清旭。瑞气生华屋。无量寿,如川福。簪缨门阀好,诗礼家声肃。真乐处,庭阶侃侃森兰玉。问迅溪边竹。色与灵椿绿。多积善,祯祥熟。皇天私有许,甲子从新读。千二百,空同不待仙人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