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唐代。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
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颈联乃千古名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
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
3.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4.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后,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世故他年别,心期此夜同。千峰孤烛外,片雨一更中。
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自怜驱匹马,拂曙向关东。
华州夜宴庾侍御宅(一作韩翃诗)。唐代。张继。 世故他年别,心期此夜同。千峰孤烛外,片雨一更中。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自怜驱匹马,拂曙向关东。
谁凿东崂骨,巉岩一片分。宝光曾近海,山性欲生云。
压径迷莎影,临阶合藓纹。怪来最清澈,相对有虞君。
题单太守《崂山绿石》。清代。李宪噩。 谁凿东崂骨,巉岩一片分。宝光曾近海,山性欲生云。压径迷莎影,临阶合藓纹。怪来最清澈,相对有虞君。
我念卿勿怪,难拚膝上儿。好将南内意,说与肃宗知。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 其二二一 李唐。宋代。林同。 我念卿勿怪,难拚膝上儿。好将南内意,说与肃宗知。
节盖重临日,辕门号令新。将才原不忝,文字更无邻。
箭射张山雪,谈生羽帐春。自惭门下士,训倡敢辞频。
奉和公相群斋夜话之韵二首 其二。明代。唐之淳。 节盖重临日,辕门号令新。将才原不忝,文字更无邻。箭射张山雪,谈生羽帐春。自惭门下士,训倡敢辞频。
刚风轶飞浮,丛霄隐寥阔。其上仙者家,俯世尘漠漠。
慨我志远游,幽思无与豁。披云一长啸,曾举骑轇轕。
整袂谒灵君,授我一丸药。侍宴旬始宫,从游紫虚阁。
琅函閟道帙,许我抽玉钥。玄期记三生,广度有夙诺。
世氛日澒洞,帝念惨不乐。愿借万里风,从君驾鸾鹤。
鞭雷挥斗柄,夔罔并絷缚。扫清六合尘,景象回阊阖。
帝命不可稽,侍晨司校录。永劫保澄明,何问痴仙愕。
拟古二章 其一。宋代。程公许。 刚风轶飞浮,丛霄隐寥阔。其上仙者家,俯世尘漠漠。慨我志远游,幽思无与豁。披云一长啸,曾举骑轇轕。整袂谒灵君,授我一丸药。侍宴旬始宫,从游紫虚阁。琅函閟道帙,许我抽玉钥。玄期记三生,广度有夙诺。世氛日澒洞,帝念惨不乐。愿借万里风,从君驾鸾鹤。鞭雷挥斗柄,夔罔并絷缚。扫清六合尘,景象回阊阖。帝命不可稽,侍晨司校录。永劫保澄明,何问痴仙愕。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观落叶又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翠微山居诗 其九。宋代。释冲邈。 朝见花开满树红,暮观落叶又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