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

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猜你喜欢

绛节绯袍气凛然,巍巍遗像识忠贤。河山万古精灵在,宇宙三分壮节悬。

灿烂黄金辞操日,飞扬白刃刺良年。莫言遗恨章丘下,五夜英魂照玉泉。

()

班升金掌擢清才,苦欲归田挽不回。

浙右尚思菩萨去,荆南空望使星来。

苔侵书阁秋山静,竹锁吟庭夜鹤哀。

路出箫台多巷祭,几人和泪折寒梅。

()

莫听滩前涨水声,少迟樽酒话平生。堪嘉祁老初辞位,却笑樊须欲问耕。

落日望君三舍远,西风惠我一襟清。江流自在悠哉兴,得得回船十里行。

()

何人不爱琴,难听是真声。

急雨蓬中过,流泉石底鸣。

忧时身欲瘦,历处梦犹惊。

拟续昌黎操,冷冷写此情。

()

两浙寻山遍,依稀三十秋。

征尘添老色,藜杖赋归休。

落叶随杯渡,残虹带夕收。

不知从此去,能寄短书不。

()

籍田旷典萃鹓斑,萧寺孤臣抱膝眠。戆骨自嗟还自艾,梦魂空绕御炉烟。

()

内有五行相制,包含一粒红铅。相生相杀自天然。此药殊无贵贱。
会向我家园里,栽培一亩天田。中男小女共相连。种得黄芽满院。

()

满放天瓢浩荡春,一年饭碗尽吾民。如今万事无高眼,国虑天心到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