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出自。唐代。李颀。的。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河阳:今河南孟县。
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路接蓬瀛日景迟,尘心消尽忘归期。雨馀荒草侵三径,风起微澜皱一池。
晚色远涵残照外,春光欲近禁烟时。黄鹂不肯檐间语,隔叶相呼过别枝。
二月三日作真率会游载酒堂呈坐客 其二。宋代。李光。 路接蓬瀛日景迟,尘心消尽忘归期。雨馀荒草侵三径,风起微澜皱一池。晚色远涵残照外,春光欲近禁烟时。黄鹂不肯檐间语,隔叶相呼过别枝。
人声渐以寂,兀坐息纷攘。静极动乃生,耳聪目犹朗。
电影幻空花,车声走雷响。思潮乘夜至,一刻数来往。
杂感 其一。近代。陈独秀。 人声渐以寂,兀坐息纷攘。静极动乃生,耳聪目犹朗。电影幻空花,车声走雷响。思潮乘夜至,一刻数来往。
云水才栖息,南林复送行。只因尔我意,互作主宾情。
远树迎风冷,虚舟载月明。已知寻梦趣,渡口暮烟横。
偕指月云岸一晓访顾茂伦。清代。行荃。 云水才栖息,南林复送行。只因尔我意,互作主宾情。远树迎风冷,虚舟载月明。已知寻梦趣,渡口暮烟横。
我昔山中寻紫芝,道遇真人行若飞。自言鍊骨有仙术,曾事神农为雨师。
自从别后三千岁,不住尘寰即方外。我昨题诗遗羡门,为问真人定安在。
答云往日隐东蒙,上下风雨骑苍龙。只今卖药居灵越,来往三吴弄明月。
天上非无十二楼,人间乃复爱沧洲。时时跨鹤乘云气,历览无穷跨九州。
劳生苦为尘缘缚,安得从之超广漠。手折三株海上花,去随鸾凤巢阿阁。
寄萧尊师。元代。陈基。 我昔山中寻紫芝,道遇真人行若飞。自言鍊骨有仙术,曾事神农为雨师。自从别后三千岁,不住尘寰即方外。我昨题诗遗羡门,为问真人定安在。答云往日隐东蒙,上下风雨骑苍龙。只今卖药居灵越,来往三吴弄明月。天上非无十二楼,人间乃复爱沧洲。时时跨鹤乘云气,历览无穷跨九州。劳生苦为尘缘缚,安得从之超广漠。手折三株海上花,去随鸾凤巢阿阁。
十年游历地,客子故难忘。下马寻遗老,开门对夕阳。
一鸠鸣晻翳,数犊卧苍茫。更欲东南望,疏星近鸟行。
天长道中三首 其二。宋代。汪藻。 十年游历地,客子故难忘。下马寻遗老,开门对夕阳。一鸠鸣晻翳,数犊卧苍茫。更欲东南望,疏星近鸟行。
治中长啸得石砚,乞与衰翁一笑开。小试松煤便终日,必知渠是下碞来。
谢寄端砚四首 其三。宋代。曾几。 治中长啸得石砚,乞与衰翁一笑开。小试松煤便终日,必知渠是下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