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陆游的《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译文

用黄金镀饰、白玉镶嵌的宝刀,到夜间,它耀眼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大丈夫已到了五十岁,可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只能独自提刀徘徊,环顾着四面八方,祈求能一展抱负,小试牛刀。

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我感到羞耻;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每天早晨都对着参差耸立的终南山,遥望着布满晶莹似玉般积雪的峰峦。

啊,楚国虽然被秦国蚕食,但即使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能消灭秦国,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注释

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

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

意气:豪情气概。

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史策:即史册、史书。

丹心:赤诚的心。

尔来:近来。

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

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楚虽三户”句:战国时,秦攻楚,占领了楚国不少地方。楚人激愤,有楚南公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金错刀行 创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投身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他根据这段在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928-930页 .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

  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

  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首诗题为“金错刀行”,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好诗毕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先看对宝刀的描绘。“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次看对提刀人的描绘:“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再看对汉中终南山的描绘:“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猜你喜欢

白露苍烟,忆醉翁椽笔,曾记东园。高台画舫安在,风物依然。

重阳近也,觅黄花、共倚危栏。枫林外,澄江如练,寒鸦千点飞翻。

颇怪并州旧尹,早蒪鲈梦断,偃卧邱樊。故乡乌衣门巷,衰草荒阡。

干戈满地,何从问、盘谷斜川。君笑曰、无如此处,濠梁秋水之间。

()

七百里山水,手中楖栗粗。松生师坐石,潭涤祖传盂。

长拟老岳峤,又闻思海湖。惠能同俗姓,不是岭南卢。

()

听月楼高接泰清,楼高听月最分明。

转空轧軏冰轮响,捣药叮噹玉杵鸣。

乐奏广寒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更须一派天风起,吹下嫦娥笑语声。

()

烟墀搔首晚天青,夕照墙根写瘦形。逝者命同风剪烛,怜人心碎雨淋铃。

酒鎗近日都调药,歌婢新来与诵经。明月满城箫鼓夜,闭门愁绝卧空庭。

()

吏奉新书多刻峭,君于此事极忠勤。

告缗鲜有丽三尺,投劾不知宽一分。

重币稍权周旧法,大搜安用汉深文。

先民最善言阴德,莫要人知耳自闻。

()

莼丝牵碧满湖浮,漠漠寒烟望里收。十里枯荷双鹭雨,两堤衰柳一蝉秋。

白云钟断僧归寺,黄叶诗成客倚楼。犹有留人余兴在,数声短笛起渔舟。

()

日夕朋簪远,空成咄咄嗟。

危言犹在口,飞语已磨牙。

室救鸱鴞毁,庭喧獬豸邪。

青蒲空顿首,白简遂为瑕,

身历千金险,头经一夕华。

便应过楚泽,河异向长沙。

篑土障河拙,园葵望日赊。

尽焚温室草,尚得使君车。

胜壤堪怀古,扁舟复载家。

此时能痛饮,努力咏馀霞。

()

身如病鹤短翅翎,雨雪飘洒号沙汀。

天风忽吹不得住,东下巴峡泛洞庭。

轩皇张乐虽已矣,此地至今朝百灵。

雄楼岌嶪镇吴楚,我来举手扪天星。

帆樯才放已隐隐,云气乱入何冥冥。

鼋鼍出没蛟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

黄衫仙翁喜无恙,袖剑近到城南亭。

眼前俗子败人意,安得与翁同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