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

译文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徐燕婷、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采桑子·九日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纳兰写此词时,正使至塞外,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以寄乡情。

参考资料:

1、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猜你喜欢

绍兴圣主垂衣裳,倬然文治昭天章。已闻华封祝尧帝,岂但畏垒歌庚桑。

千秋此日纪佳节,万岁群臣称寿觞。帘前宫扇交翡翠,仗下宝马屯飞黄。

昭容引仪近日月,御史执法严风霜。九宾无哗胪句肃,剑佩俨雅趋侯王。

一声鸣跸传朱辇,千官赐宴趋文昌。湛露尊罍均渥泽,薰风弦管迓休祥。

浩唱充庭云不动,繁花压帽春风光。可怜欢声正四合,不觉暮色来苍苍。

轩驺散去九衢闹,朝衣醉沥馀淋浪。小臣病著不能起,但听广乐风声长。

()

吾闻黄帝张乐洞庭野,始意庄生言故假。

又闻湘灵鼓瑟进玄螭,亦意屈子夸厥辞。

属行洞庭四月半,南风三日吹不断。

黄昏犹是天陆离,午夜忽成云片段。

病夫数起不知睡,数起侧听仍熟视。

恍疑帝乐尚铿鍧,又谓湘弦发幽閟。

乃知二子元非虚,吾闻自用耳目拘。

须臾月落天向晓,依旧南风波浩渺。

()

风号紧紧闭柴门,榾柮炉边了不闻。

窗外月明谁是主,输渠梅竹自平分。

()

旋剔银灯,高褰斗帐。孜孜地、看伊模样。端相一饷,揉搓一饷。不会得、知他甚家娘养。
不见些儿,行思坐想。分飞后、怎生□向。天天若许,长长偎傍。顶戴著、一生也即不枉。

()

文丽卿云,问兰台吏去,谁补遗编。空存旧摩印玉,零落人间。

苔花锈碧,认当时、秦篆斑斓。应自有,山灵护野,夜深光烛星躔。

遥想赤符际运,映高文典册,芝检朱妍。还看籀红押尾,铭勒燕然。

模糊劫火,暗伤心,流落谁边。惟付与,金题锦贉,共寻蛩駏前缘。

()

雨打知无那,春暄绝不禁。

小风千点雪,落日一须金。

()

二月野中芳,凡花亦能香。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

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坟前呼犬归,不知头似霜。

()

其谁肯见寻,冷淡少知音。尘土侵闲榻,烟波隔故林。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道在唯求己,明时岂陆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