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万之京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猜你喜欢

司徒归欤秋月九,江上寻山历厖糺。九峰何在郢城西,此景更无他处有。

谁将群物名飞走,取类应出前人口。为鸡为马为象狮,指点相呼故非偶。

乌岭焦山自色形,远为神仙近慈母。方床若为野人悬,断舸不劳津吏守。

公心好静复好奇,孰谓伤廉本无取。书堂清敞据中区,曲径烟萝舒复纽。

云开画障当南荣,泉送琴声入西牖。别来想像三十年,清梦几回诗几首。

鉴湖不用乞新恩,故物今还落公手。九峰髣髴在壶中,一笑春风共醇酒。

谢安卧不负东山,杜甫望常依北斗。携满青囊采药多,坐温白石观棋久。

香山老者复何人,此老此峰皆寿耇。涯翁大作合磨崖,为问山灵汝知否。

()

书生迫饥寒,一饱轻三巴。三巴未云已,北首趋褒斜。

匆匆出门去,裘马不复华。短帽障赤日,烈风吹黄沙。

俶装先晨鸡,投鞭后昏鸦。壮哉利阆间,崖谷何谽谺。

地荒多牧卒,往往闻芦笳。我行春未动,原野今无花。

稚子入旅梦,挽须劝还家。起坐不能寐,愁肠如转车。

四方丈夫事,行矣勿咨嗟。

()

幸接天曹玉笋班,南郊祼献复追攀。清谈得奉斋三日,道院平分屋半间。

残雪土膏春意透,夕阳庭树鸟飞还。玉盘试手青丝菜,又为东风一破颜。

()

青藜携作杖,霞色照人明。偶过刘中垒,翻疑太乙精。

()

鬓毛日夜雪霜稠,冉冉年光逝肯留?酒力但资愁作祟,雨声偏与睡为仇。

铭旌官职眼前事,史册姓名身後忧。

毕竟此生何处是,江湖万里有孤舟。

()

多情潘佑羡杨花,出入千家复万家。

少日壮心都失去,老年新事不知佗。

诗中罪过人多恕,酒里功劳我自夸。

犹有一般牢落处,交亲太半在天涯。

()

君家万个碧琅玕,长日开轩自在看。清兴每添诗句好,绿阴未放酒杯乾。

谁裁紫凤双龙管,我乞沧浪一钓竿。何似当年彭泽令,归来三径日盘桓。

()

宽罾密罔断江流,好在云藏莫浪游。我欲黄金如斗大,斩新左顾铸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