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李冶的《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

译文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就像明月一样默默无言。此时万籁俱寂,月光撒满了大地,我们的内心就像月光一样充满着柔情。离别后,我就像月光普照天南地北一样,对你的思念之情也追踪到任何一个地方——不管是天涯海角还是海陲边塞。

注释

层城:古代神话谓昆仑山有层城九重。后也用以比喻高大的城阙。

  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连月也有情。

  前二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的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后情景。作者是个女子,从末二句的口气来看,第三句中的“人”也应该是指一位女子。她不仅离别有情,别后相思也依然有情。这从“人似月”三字即可看出。这三字看似平淡,言外之意都很多,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从承上讲,前二句虽然月无声,只有光,但就如同人无语却有情一样,都是有情物,而此处说“人似月”,就是说此刻的人依然如月一样,仍是有情物。从启下讲,月亮每天夜里从云中映射到水中,又从水中爬到层城,年年岁岁,周而复始,表现其时间之长,而“人似月”,正是为了说明人的相思也是天天如此,夜夜如此,说明其相思时间之长之久。月亮皎洁无声,离人相思无语,其情却如同月光,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足见相思之深沉、绵密,如诗如画。诗从月光下离人的依依惜别,到月光下闺女的独自相思,从头至尾都将人、月合写,以人喻月,以月形人,写得十分有情味,又别致。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1] 。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猜你喜欢

年年人月喜团圆,好在诗边又酒边。莫道玄风只渔钓,也随世俗夜无眠。

()

刀环龙雀醉频看,辛苦长征出塞弹。上将军中随李牧,贵人门下作任安。

三春战血凭鹃洒,五夜乡心逐雁寒。阳羡买田归未得,十年鸿爪遍江干。

()

儿胡儿,女胡女,女嫁胡儿娶胡妇。

唯有老身从汉来,椎结毡裘作胡语。

当时从驾土木间,匈奴驱我不得还。

朝看鹞儿岭,暮宿木叶山。

昔闻青冢今始睹,几过苏卿持节处。

胡风猎猎胡霜飞,听罢胡笳泪如注。

胡中洵乐汉自亲,呼韩犹作南朝宾。

款关不用通事语,三十年前我汉人。

奉天殿前拜天子,封爵归来认邻里。

南街北巷争聚观,家人见我还惊起。

男袭冠裳女绣襦,今日汉入昨日胡。

回思李陵并卫律,漠北高坟空突兀。

()

勿叹庐山远,天涯总是民。

还家安老母,去国慕忠臣。

斜月秦关晓,浓花锦里春。

临行无所赠,为邑莫如仁。

()

亭亭风雾中,琳琅自成圃。何言对此君,大业在千古。

()

归去来兮,怀归意、几人知得。寻思起、前年江海,去年京国。

奔走隙驹春梦路,飘零海燕秋风客。念家山、松竹久荒芜,疏三益。

风流散,音尘没。身世在,江山隔。遣何人、杏花影里,月明吹笛。

红雨等闲花事尽,青铜容易霜华入。被雁声、报到塞门秋,听嘹呖。

()

凛节清姿老更坚,不须藏雪待炎天。

明年归拜颁冰宠,吉甫清风在舜弦。

()

多能天遣秀羸偿,倦客吟镫半倚床。静里维摩聊示疾,愤来元晏竟成狂。

逸民待刻碑头字,回陌难钞《肘后方》。扶病重寻石湖赋,夜深深礼大医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