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
(3)法:办法,方法。
(4)决:决定,解决,判定。
(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
(7)试:试验,检验。
(8)辨:辨别,鉴别。
(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
(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
(13)便:就。
(14)复:又。
(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16)王莽(mǎng):汉元帝皇后侄。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参考资料:
1、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2、李晏 等 .白居易诗选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12年 .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三首。
参考资料: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蜀道难如此,分携思不穷。秋风登剑阁,夜月度蚕丛。
客路凭羸马,离心寄断鸿。讲堂闻尚在,好去继文翁。
送高广文之蜀 其二。明代。徐熥。 蜀道难如此,分携思不穷。秋风登剑阁,夜月度蚕丛。客路凭羸马,离心寄断鸿。讲堂闻尚在,好去继文翁。
慈亲白发同而母,阿舅飘零愧老甥。骨肉有书投远海,乱离无路到孤城。
背人新燕还家早,老我残花入眼明。乡园登台望乡国,春风杨柳不胜情。
得叶三甥书赋此以答。明代。何巩道。 慈亲白发同而母,阿舅飘零愧老甥。骨肉有书投远海,乱离无路到孤城。背人新燕还家早,老我残花入眼明。乡园登台望乡国,春风杨柳不胜情。
望入烟云天际杳。风战绿杨如扫。鸡塞雨淹芳草。路隔知多少。
离情解妒腰肢小。梦里此情偏好。唤醒数声啼鸟。花落春归早。
桃源忆故人 怀友。明代。高濂。 望入烟云天际杳。风战绿杨如扫。鸡塞雨淹芳草。路隔知多少。离情解妒腰肢小。梦里此情偏好。唤醒数声啼鸟。花落春归早。
共钓淩波去,西山欲拄颐。选山擎蕊榜,招隐忆芝眉。
山气佳仍淡,晴岚出愈奇。凭虚堪独赏,点抹未成诗。
坡亭八景 其一 西山爽气。明代。易奇际。 共钓淩波去,西山欲拄颐。选山擎蕊榜,招隐忆芝眉。山气佳仍淡,晴岚出愈奇。凭虚堪独赏,点抹未成诗。
唐方干,宋魏野。诗名遗在鉴湖甘棠上,高隐流芳合中舍。
东崖处士居淇东,诗成好事争传写。英风卓行无古今,举头仰羡皆作者。
炼句风月嘲,西隐烟霞惹。白头始赋归来辞,不知是也还非也。
是非几欲问青山,鼓掌大笑成痴哑。愿结渔樵侣,更入耆英社。
茅屋底,衡门下。秋郊看禾穗,春畦供菜把。栽松放云宿,种竹听雨打。
十首新诗和少陵,数曲瑶琴知贺若。香笺笔扫凤楼锦,古砚墨磨铜雀瓦。
忘形懒冠佩,陶情咏骚雅。杖藜散步瓠子堤,风露从教来沐洒。
斟花酌柳会东崖,俗驾远回逋客寡。后日寻盟医俗亭下去,翠琅玕动清风泻。
对话闻秋声,此乐谁能假。
元方见和复次韵以寄之。明代。宋讷。 唐方干,宋魏野。诗名遗在鉴湖甘棠上,高隐流芳合中舍。东崖处士居淇东,诗成好事争传写。英风卓行无古今,举头仰羡皆作者。炼句风月嘲,西隐烟霞惹。白头始赋归来辞,不知是也还非也。是非几欲问青山,鼓掌大笑成痴哑。愿结渔樵侣,更入耆英社。茅屋底,衡门下。秋郊看禾穗,春畦供菜把。栽松放云宿,种竹听雨打。十首新诗和少陵,数曲瑶琴知贺若。香笺笔扫凤楼锦,古砚墨磨铜雀瓦。忘形懒冠佩,陶情咏骚雅。杖藜散步瓠子堤,风露从教来沐洒。斟花酌柳会东崖,俗驾远回逋客寡。后日寻盟医俗亭下去,翠琅玕动清风泻。对话闻秋声,此乐谁能假。
禾落西风黄叶飞,子卿无信雁来迟。
凄凉自笑刘思父,慷慨难追杜牧之。
归兴十分浓似酒,愁肠一缕乱如丝。
凭君细把茱萸问,此会明年健有谁。
九日。宋代。华岳。 禾落西风黄叶飞,子卿无信雁来迟。凄凉自笑刘思父,慷慨难追杜牧之。归兴十分浓似酒,愁肠一缕乱如丝。凭君细把茱萸问,此会明年健有谁。
襄邓固宜国,李相言莫行。偷安昩远图,弹丸荆棘生。
北来势受敌,大江顾南横。
和陈惟夤先生姑苏钱塘怀古韵 其四。明代。沈周。 襄邓固宜国,李相言莫行。偷安昩远图,弹丸荆棘生。北来势受敌,大江顾南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