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高适的《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

译文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注释

蓟(jì)北:指蓟门以北。蓟门,在今北京西南。

驱(qū)马:驰马。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豁(huò)达:豁然通达,形容开朗。

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诗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参考资料:

1、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1725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75页

自蓟北归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733)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参考资料:

1、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12页

  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诗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角弓硬箭黄金弝,须上淩烟画。不然脱帽五湖天。

藕丝篁粉伴茶烟。亦前缘。

雄心毕竟轻馀子,知我佳人耳。双挼裙带绕花行。

凉轩水槛十分清。说平生。

()

转径白云近,回风清磬残。

霜花欺客眼,江雁怯秋翰。

片石泉声细,千峰日影寒。

烟深鸟不语,归路已漫漫。

()

野格由来倦小池,惊飞却下碧江涯。

月昏风急何处宿,秋岸萧萧黄苇枝。

()

未随尘土翳蓬蒿,晚着幽亭惬所遭。风细暗闻笙籁发,地偏真得斧斤逃。

移根曲阜还同纽,分液中山合作醪。历尽岁寒柯叶在,柴墟松竹与争高。

()

玉磬山房,西窗下、论文剪烛。儿女辈、挽衣问讯,酒浆相续。

往事堪惊如噩梦,新愁欲话难更仆。怅登山临水送将归,吾家玉。

春草句,劳心曲。隋苑外,逢南菊。叹雪中鸿爪,去来何速。

才子从来悲失路,斯人岂合栖空谷。约明春、邓尉看梅花,支公屋。

()

红尘拂面望春门,绿草齐腰金谷园。鹤篆遍书苔满砌,犬声遥在月明村。

春风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拾得残红忍抛却,阿咸头上伴银幡。

()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

黄石东行平海卫,浪蘸虹霓湿修曳。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

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

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