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是个敬辞,犹 “先生”之意。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避难外逃十九年,跟随者都十分忠诚。有次逃到野外想吃肉,有个随从叫介之推,偷偷割下股肉煮熟后 送给他吃,事后重耳才知道吃的是介之推大腿上的肉,心中非常感动。

在秦国的支持、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不忘随从们的忠心与恩德,一一封官加爵,但由于太兴奋了,竟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感到自己尽到了为臣之道,也不计较,便随同母亲躲到一座山中去了。后来,晋文公忽然想到了介之推,但四处找不到人。在得知介之推与其母躲在山上之后,急忙派人搜山,但多次不见人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以此 “逼”出介之推。然而,山上草木烧光了,也未见介之推的人。结果,在一棵大树干上发现介之推抱着树干烧焦了! 晋文公十分痛心与惋惜,便将介之推的骨灰从树干上刮下取回,放在鞋帮内,每一穿鞋便想起介之推,以此来表示对介 之推的深切悼念之情。

由此,便形成了 “足下”一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为什么“足下”犹 “先生”之义,事源于此。

故事见于南朝·宋·刘敬叔 《异苑》。

由于晋文公悲痛异常,他下令当日起三天不准生火做饭,以此进一步表示对介之推的哀悼。这样,历史上便有了 “寒食节”( 清明节前二日始,连清明共三天) 。 《邺中记·附录》: “寒食三日,作醴酪……”“清明”原为农事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演变为既是农事节,又是民俗节。

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