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465)南朝宋吴兴武康人,字弘先。不识字,少以勇闻,有谋略,善用兵。文帝、孝武帝年间,参与镇压江沔蛮族起事,平定宋皇室内部叛乱。历任建威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等职,封始兴郡公。在娄湖广置室宇田产,奴僮千计。前废帝永光元年,请开钱禁,许民私铸。致钱质更劣,千钱长不满三寸,有“鹅眼钱”、“綖环钱”等名目,斗米竟值万钱。后为前废帝所杀。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士规。沈约子。历官司徒右长史、太子仆。以母忧去官。官终南康内史,以清治称。集注父所著《迩言》。
南朝陈僧。金陵人。能诗文,以持律称名于时。陈宣帝时令为大僧正,住光宅寺。瑗每闭关自检,不预吊庆。著有《十诵律疏》等。
(514—583)南朝陈会稽山阴人,字休文。孔琇之曾孙。仕梁为尚书仪曹侍郎。陈霸先为相,北齐南犯,将与决战。奂为建康令,以荷叶裹麦饭,一宿得数万裹,军人旦食讫,大破齐军。入陈,历仕各帝。陈武帝永定末,迁晋陵太守,以秩俸分赡孤寡,郡中号曰“神君”。陈文帝即位,历御史中丞,多所纠劾,朝廷敬惮。陈宣帝太建中,为吏部尚书,性耿介,绝诸请托,凡所甄拔,莫不悦服。陈后主时官至弘范宫卫尉。
南朝梁会稽人。工诗。为南平王大司马府记室。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名或作蔺英。南朝齐吴郡妇人。有文辞。宋孝武帝时,因献《中兴赋》受赏识,入宫。明帝时为宫中职僚。入齐,武帝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年老多识,呼为“韩公”。
南朝陈后主妹。貌美而艳,嫁太子舍人徐德言。时陈将亡,德言计国破公主必被虏入权豪家,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他日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可复聚。陈亡,公主为杨素所得。后德言至京师,如期遇苍头卖半镜者,德言出半镜合之,且题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感欲绝。杨素知之,乃召德言以公主归之,使终老。
南朝梁平原人,字士烜,一作士湮。刘怀慰子。九岁能诵《左传》。梁武帝天监中,起家奉朝请,历官尚书主客侍郎、海盐令。性至孝,十四居父忧,每哭辄呕血。母丧,哀恸而卒,终年五十二。著《释俗语》。
(481—543)南朝梁沛国柑人,字嗣芳。刘瓛族子。幼称神童。梁武帝天监初,举秀才,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好学,博涉多通。任昉、沈约等均赏识之。后迁中书侍郎,再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
南朝齐吴郡吴人,字叔明。陆子真子。清介正立,不杂交游。州举秀才,历诸府行参军。以母老还家侍养,十余年不仕。萧道成(齐高帝)辅政,除尚书殿中郎。撰答诏草,为道成所赏,引为太傅东閤祭酒。入齐,迁太子洗马、历辅五政,治身清肃。官至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卒年六十二。
(540—576)南朝陈吴郡人,字润玉。好学能属文。举秀才,对策高第。袁枢荐诸文帝,超授衡阳王文学,直天保殿学士。陈宣帝太建初,为长沙王记室。陈叔宝(后主)在东宫,征为管记,除中舍人。后以疾失明还乡。有集。
(?—450)北魏金城人,字景若。初仕北凉,为中书郎、世子洗马。太武帝平凉州,入魏,官著作郎,封卧树男。后以崔浩事被杀。
萧璟,南北朝时期梁朝兰陵人,梁帝之玄孙,梁明帝萧岿之子。南朝梁国封萧璟为临海王。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欲废除西梁政权,派遣崔弘度率军前往江陵,义兴王萧瓛、安平王萧岩投奔陈朝,西梁后主萧琮与萧璟及其他西梁宗室、官吏被带往长安。入隋后,萧璟历任朝请大夫、尚衣奉御等官职。武德年间为黄门侍郎,累转秘书监,封兰陵县公。贞观年间卒,赠礼部尚书。
卞伯玉,南朝宋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官至东阳太守、黄门郎。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列东晋以来作《周易系辞注》者十人,卞伯玉为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