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出自。唐代。沈如筠。的。闺怨二首·其一。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伏波营:“伏波”是将军的封号。此处用的原意:平乱的军队。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臻,一往情深。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成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戌守在南方边境。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十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峦树棲禽暖不飞,不如弓缴有危机。
季鹰若悟蓴鲈好,应悔江东不蚤归。
过无锡见李元德祭酒。宋代。刘过。 峦树棲禽暖不飞,不如弓缴有危机。季鹰若悟蓴鲈好,应悔江东不蚤归。
遥山近山青欲滴,大木小木叶已疏。斜日疏篁无鸟雀,一湾溪水数函书。
倪云林为静远画。元代。黄公望。 遥山近山青欲滴,大木小木叶已疏。斜日疏篁无鸟雀,一湾溪水数函书。
昔人吟咏处,醉草动春蛇。岩石曾为供,溪毛可荐茶。
荆留千岁树,桂老九秋花。欲结渊明社,重来惠远家。
追和文山青原诗柬陈村民寄谢禅林诸友 其二。元代。周巽。 昔人吟咏处,醉草动春蛇。岩石曾为供,溪毛可荐茶。荆留千岁树,桂老九秋花。欲结渊明社,重来惠远家。
金城四面柳为营,此日征西路再经。
忆昔仅能高咫尺,如今端可拂青冥。
清眸渐隔花中雾,绿发俄悬镜里星。
功业未成多少事,攀枝挽叶泪淋零。
金城柳。宋代。马之纯。 金城四面柳为营,此日征西路再经。忆昔仅能高咫尺,如今端可拂青冥。清眸渐隔花中雾,绿发俄悬镜里星。功业未成多少事,攀枝挽叶泪淋零。
一年最好中秋月,岂谓今年两见之。玉宇洗空如有待,冰轮出海本无期。
尧阶影展新蓂叶,蟾窟光添古桂枝。举酒向天还酹月,年年初度得如斯。
闰中秋观月仍两度生辰喜而有作。明代。王鏊。 一年最好中秋月,岂谓今年两见之。玉宇洗空如有待,冰轮出海本无期。尧阶影展新蓂叶,蟾窟光添古桂枝。举酒向天还酹月,年年初度得如斯。
偶贪禅宇静,补被到深要。
夜榻僧同话,寒檐客自吟。
窗明疑积雪,树黑泽常阴。
犹恨匆匆出,丁宁约重寻。
宿龙山精舍。宋代。陈必复。 偶贪禅宇静,补被到深要。夜榻僧同话,寒檐客自吟。窗明疑积雪,树黑泽常阴。犹恨匆匆出,丁宁约重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