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出自。唐代。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松溪之松贞不变,松溪之水清不污。松贞水清钟节妇,节妇有家溪上住。
及笄婉娈女于朱,松上女萝期永附。四七之年分死生,女萝茕茕松忽仆。
三雏眇矣提抱间,今各崭然能干蛊。晨舂夜织三十年,白发毵毵照荆布。
少时望老不易到,见苦历劳安末路。譬拔金钗投火中,火尽烂然金若故。
烧香暗告泉下人,白日知心已无负。
贞节为朱孺人题。明代。沈周。 松溪之松贞不变,松溪之水清不污。松贞水清钟节妇,节妇有家溪上住。及笄婉娈女于朱,松上女萝期永附。四七之年分死生,女萝茕茕松忽仆。三雏眇矣提抱间,今各崭然能干蛊。晨舂夜织三十年,白发毵毵照荆布。少时望老不易到,见苦历劳安末路。譬拔金钗投火中,火尽烂然金若故。烧香暗告泉下人,白日知心已无负。
读书冀闻道,何必竞荣名?主宾辨内外,物我孰重轻?
崎岖更尝馀,愈觉兹理明。浮云视富贵,悠然悟深情。
浮云道院诗二十二首,并引 其一。清代。刘鹗。 读书冀闻道,何必竞荣名?主宾辨内外,物我孰重轻?崎岖更尝馀,愈觉兹理明。浮云视富贵,悠然悟深情。
北望太行山,嵚岑霄汉间。倚天开迭障,画地作重关。
车向羊肠转,人从鸟道还。一为苦寒曲,泪下摧心颜。
望太行。明代。唐顺之。 北望太行山,嵚岑霄汉间。倚天开迭障,画地作重关。车向羊肠转,人从鸟道还。一为苦寒曲,泪下摧心颜。
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莫嫌开最晚,元自不争春。
戏咏陈氏女剪綵花二绝句 其一 拒霜。宋代。杨万里。 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莫嫌开最晚,元自不争春。
数卷新游蜀苑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处,况似青城馆里时。
偶题六绝 其四。宋代。李之仪。 数卷新游蜀苑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处,况似青城馆里时。
高斋添客坐,镫影隔长林。一雨催春尽,千峰落磬深。
虬奔岩石火,寒逼草蛩吟。莫厌通宵语,平生祇此心。
春夜丹霞山乐说上人院坐雨。清代。廖燕。 高斋添客坐,镫影隔长林。一雨催春尽,千峰落磬深。虬奔岩石火,寒逼草蛩吟。莫厌通宵语,平生祇此心。
连鸡策士有阴谋,从楚微闻欲背周。四郡从来为左翊,九夷何处著欧洲。
徙薪曲突君终谅,揖盗开门我定忧。崇礼门前重回首,出城江水正悠悠。
将发朝鲜留别东士大夫 其三。清代。周家禄。 连鸡策士有阴谋,从楚微闻欲背周。四郡从来为左翊,九夷何处著欧洲。徙薪曲突君终谅,揖盗开门我定忧。崇礼门前重回首,出城江水正悠悠。